種碳二年
台灣小農種碳積極響應國際千分之四倡議
2024-07-16

土壤是地球最大的碳庫,讓我們一起保護土壤增加土壤有機碳,每年土壤只要增加千分之四的碳,就能將人類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自然封存在土壤中。

「台灣小農小農種碳專案」在2023年2月8日正式通過了國際自願性減碳黃金標準的認證,成為世界第一個以小農為主體的,增加土壤碳匯 ---- 將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轉成有機質,透過減少翻耕,增加覆蓋、少用肥料農藥,讓土壤微生物興盛,盡可能將有機碳存放在土壤中,達到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目的,並予以科學量化認證,進而產生碳權在國際交易。

土壤危機四伏

「我們的土壤只剩下60年了!」是國際上流傳著一個說法,雖然這被一些專家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已是事實,因為經過大規模的工業化過度開發,森林面積大幅縮小,以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得土壤流失,同時也讓土壤失去肥力,無法供養日益增加的人口,土壤危機的結果,不但是糧荒,土壤中的有機碳也逸散到大氣中,也是溫室氣體最主要的來源。

台灣地形複雜,雨量充沛且集中,山高水急,不利於土壤積累保存。一部分的降雨量為地被植物截留篜發,另一部分為土壤吸收,有多餘的水量才產生地表逕流。逕流在地表流動時,形成作用剪力,使土壤顆粒產生分離、運移、堆積,發生土壤沖蝕。若土壤的凝聚力大於地表逕流的作用剪力,此時不會發生土壤沖蝕。若土壤的凝聚力小於地表逕流的作用剪力時,則會發生土壤沖蝕。這些狀況,都是在自然環境中經常出現的正常現象。


不當的耕作,濫伐森林,極端氣候的旱澇,導致土壤流失,不但造成農業無法永續,同時土壤中原來封存的有機碳,逸散到大氣中,成為溫室氣體最主要的來源。(圖片來源:Adobe Creative Cloud授權使用)

世界各地都一直重複發生這種自然沖蝕過程,臺灣本島也不例外。土壤沖蝕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隨著外力作用的大小不同,其侵蝕速率與水土流失量也會有不同;根據相關的研究,世界上多數農地土壤沖蝕速率為每年每公頃1~3.0769 mm (13~40噸),而熱帶坡地農田,其土壤沖蝕速率為每年每公頃30.769 mm(400噸) (Pimentel and Kounang, 1998);在無人為活動干擾的情形下,全球的平均土壤侵蝕速率並不高,在平坦且有良好植被覆蓋的地形面上,其速率為每年每公頃0.0001~0.1538 mm(約0.001-2噸),而在山地有完整植被者則為每年每公頃0.0769 ~0.3846 mm (約1-5噸)(Pimentel and Kounang, 1998)。(資料來源網址:防止沖蝕保護土壤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8704)) 

台灣是一個地形複雜、降雨量豐沛的島嶼,長期以來,受到強烈的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土壤流失一直是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根據統計,台灣土地面積約有36,000平方公里,其中有23%的土地(即8280萬公頃)被認為是容易流失的區域,如此估計平均每年流失約2.2億公噸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環境破壞。 

先天不良,再加上後天失調,台灣長期以來的超限利用,導致大量的森林砍伐、山坡地農耕和建設活動,使得土地裸露和水土流失更加嚴重。此外,過度的施肥和農藥使用也會使土壤受到污染、酸化、劣化,進一步破壞土地生態系統。

為了解決土壤流失問題,台灣政府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推行植被復育、推廣農業保護性耕作、建設護土防沙設施、加強土地整理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壤流失問題,但仍需要長期積極的努力和管理,以實現可持續的土地利用和保護。

國際的行動:世界土壤日和千分之四倡議

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簡稱WSD),旨在關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並宣導土壤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USS)於2002年建議設立國際土壤日。在泰國的領導下,在全球土壤夥伴關係的框架內,糧農組織支援正式建立土壤日,作為全球提高認識的平臺。糧農組織大會於2013年6月一致同意設立「世界土壤日」,並要求在第68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通過該日。2013年12月,聯合國大會作出回應,指定2014年12月5日為第一個正式的世界土壤日。

一年後在巴黎召開第21屆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締約國會議,巴黎農業部長提出了「千分之四倡議」,因為如果人類每年增加土壤千分之4的碳,就能將人類排放過多的碳平衡回土壤中。

 
聯合國國際土壤日海報

 
為什麼我們談論「千分之四倡議」?

國際「千分之四」倡議鼓勵利益攸關方在適當的土地和土壤管理的基礎上,參與向再生、高產、高復原力農業的過渡,創造就業和收入,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它旨在,農業可以為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同時通過實施適應當地條件的農業方法,來應對糧食安全的挑戰:農業生態學、農林業、保護性農業、景觀管理等。

 該倡議有助於在實地開展具體行動,使首先受到土地退化影響的農民和牧民以及更廣泛的世界人口受益。

國際「千分之四」倡議的執行秘書處由設在蒙彼利埃(法國)的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聯盟主辦。


每千分之四倡議﹔土壤對食品安全和緩解氣候變遷的幫助

土壤對於食品安全和氣候人類活動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CO2)進入大氣層,加劇溫室效應並加速氣候變化。 每年,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過程恢復了CO2的30%。 隨後,當植物死亡並分解時,土壤中的生物體如細菌、真菌和蚯蚓將它們轉化為有機物質。 這種富含碳的有機物質對於人類食品至關重要,因為它含有水、氮和磷,這些對植物生長至關重要。

世界土壤含有的碳比大氣層多兩到三倍,每年將這種碳儲存增加0.4%,或者土壤中的前30到40公分增加千分之四的碳,就可以阻止大氣層中CO2的增加。 這就是四千分之四土壤用於食品安全和氣候倡議的提議。

因此,土壤中碳的增加儲存不僅有助於穩定氣候,而且有助於確保食品安全,即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食品。 如何實施政策措施必須建立以減少森林砍伐並鼓勵生態耕作實踐,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並達到每年四千分之四的目標。 例如,避免讓土壤裸露以限制碳的損失,恢復莊稼草地和退化森林,種植有能力在土壤中固定大氣氮氣的樹木和豆科植物,使用肥料和堆肥來滋養土壤或讓水在植物基部收集。

目標瞄準是世界上有570萬個農場,和超過30億個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他們可以實施這些實踐。 恢復農業土壤的成本將是每公頃幾十美元,但農林業和森林更新將需要更多的投資,而碳在土壤中的封存將在良好的耕作實踐實施后持續20至30年,只要這些實踐在四千分之四的倡議下得以維持,研究人員正在與農民協會、經濟利益相關者、地區和國家合作,以實現食品安全。

台灣小農也是國際土壤增匯的一份子,我們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讓未來子孫免於地球氣候變遷的浩劫,立即行動,可以有有機的土壤、好的農業,以及安全的糧食。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十多億年來減碳的最好方法,一方面吸收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讓地球不再過熱,另一方面將二氧化碳轉變成動物的食物,滋養大地,今天我們必須回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行動:把碳種回土壤中。(攝影:方儉)

About Us

「努力小農」應用程式由財團法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旗下「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維護、推廣,旨在結合台灣各地小農,提供真實可追溯性的小農交易平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