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禪宗淒美的故事,或許正是我們腳下每一粒土壤千年的心願。
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這也成為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詩中的: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在陽明山的鞍山岩中蹦出的綠色樹苗,依附在薄薄的土壤層上生長,至少岩石經歷了千年的演育與微生物、苔鮮、蕨類共生了這1公分的土壤,就像石橋1500年的風吹日曬雨打才修得與小樹結的緣。(方儉 攝)
寶貴的土壤成了壞東西?
在肯亞農村的土壤醫生計劃幫助當地農民種出玉米,改善糧良生產。© FAO/Eva Gilliam.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土壤醫生計劃,幫助肯亞難民解決當地社區的糧食安全問題。© FAO / Vincent Tremeau
土壤,我們再熟悉也不過的東西,也是蘊育陸地生命的源頭,但是我們卻把它們當成污泥,嫌棄它髒,滿布細菌,還有很多恐怖的東西在裡面;如果小孩手上的食物掉到地上,媽媽會立即喝令小孩不要去檢起來吃。
是的,這就是我們對待土壤的態度,我們不在乎它,嫌棄它,完全不把它當回事,加諸各種歧視性的語言,罵人的話,孔子都說過,「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當有人被說是「土包子」、「土頭土腦」,都不是好事。
然而在五行中,土的地位卻是不低,雖是金木水火土排行第五,但在方位、顏色上卻是尊貴的,東青木,南紅火,西白金,北黑水,中黃土,土居中央核心位置,且有帝王的黃色,無比尊貴。五行相生相剋,土生於水,木生於土,也是生命的來源。
今年7月開始,我們將進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土壤醫生計劃」,幫助農民與農民彼此溝通、學習成長,從土壤開始。在這4年中和農民的交往,大多數農民都注重如何利用設備、藥物等物理化學方式防治病蟲害,增加產量,較少有人提到土壤,即使是有機或友善的農友,要他們拿出過去5年土壤肥力檢測報告,其中的有機質含量,很少有農友能夠講得出來,或是資料遺失。
土壤的形成非常漫長,科學家估計,從光禿禿火山形成的玄武岩,要轉變成土壤,要花6萬1千5百年的功夫,在一般森林中,也要花上1千年的時間。以台北陽明山火山的鞍山岩上的腐植土為例,20公分就要花上2萬年。土壤其實是集合天地精華的結晶,陸地生物生存發展的源泉,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的第一課,「什麼是土壤?」,簡介土壤的組成,一般土壤中空氣佔25%,水佔25%,礦物顆粒佔45%,還有5%是有機質(一般多在2-10%之間)。形成土壤需要5個因素,1) 氣候,2) 生物,3) 地形,4) 土壤母質(原本的岩石),5) 時間。
台灣經過300萬年才有今天豐富的土相
台灣地處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接處,由三大板塊的擠壓隆起,一般認為台灣露出海面約3百萬年,每年約以4公分上升,地質年輕而脆弱,且斷層多,按照美國土壤學分類,地球有12種土壤,台灣除了凍土外,包括了其餘11種。
名稱 | 概要 | 主要分布 |
台灣十一土綱 | ||
有機質土 |
大多為泥炭土或腐泥土,強酸排水差 | 高山潮溼原始森林、高山湖泊周圍 |
淋澱土 |
有一層有機物與鐵、鋁結合的物質,強酸透氣透水兼差 | 高山 |
灰燼土(火山灰土) | 火山灰性質的土壤,強酸富含鋁 |
陽明山 |
氧化物土 | 長期洗淋風化,富含氧化鐵、鋁、高嶺石、石英,肥力低 | 沖積台地(楊梅、埔里等) |
膨轉土 | 火成岩混合泥岩,保肥、保水、黏粒含量高、透水差 | 東部 |
極育土 |
產於高溫多雨處,弱酸,鹽基儲量低,肥力差 |
丘陵、台地(中壢、林口、大肚山、鹿野等) |
黑沃土 |
富含有機質、鹽基性離子、構造發達地力肥沃 | 東部海岸山脈沿海台地(花蓮豐濱、台東成功、長濱等) |
淋溶土 | 洗淋程度較極育土弱的土,鹽基性離子含量較高 | 西部沖積平原(台南新營、柳營、善化等) |
弱育土 |
土地輕度、中度化育之土 |
西部沖積平原(竹南、彰化平原、嘉南平原、高屏平原等) |
新成土 |
約三十公分之新生礦物質土壤,肥沃 |
陡坡地、河流出海口 |
旱境土 |
乾旱地區主要土壤富含鹽類、黏粒,緻密堅硬 |
西南部(嘉義、台南鹽海地區等) |
土壤學是一個相當複雜多元的科學,囊括生物、化學、物理的基本科學外,還有更多的人文價值,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的黑沃土十分肥沃,當地人高馬大,而南方土地相對貧脊,一般人就較為矮小;不同的土壤培育出不同的作物、畜產,衍生出各地特色的飲食文化,這也與土壤息息相關。即使台灣長度約3、4百公里,寬度1百公里,由於中央山脈、丘陵,區隔出不同的地形地貌與土壤,也造成東南西北各地的食材、季節差異,自然演化出不同的飲食文化。
挖開土地,上面的20公分是土壤,較為鬆軟,富有有機質,下面的裡土則較堅硬,還有石頭。(方儉 攝)
以台灣一般平地農地,大多是河川沖積出來的,花東地殻擠壓劇烈,地震多又大,不時山崩土石流,將高山的土石沖到下游,所以台9線花東縱谷的土地多石頭,土壤層較薄,需要由其他地方客土,而濱海沿台11線則更為狹窄,更不易形成富饒的土壤,不過很有趣的是最肥沃的黑沃土竟在海岸山脈東面,據了解,現在已不復完整;西部嘉南平原地質相對隱定,的土壤層較厚,因為河流沖積時間較長,所以土壤比較肥沃;另一方面,由於中央山脈,會阻擋下午的陽光,所以西部的土地生產力大於東部。
陳尊賢教授數十年來考察全球各地土壤,對台灣的土壤更是了若指掌,在東勢某農園解說土壤的形成和利益,50公分下卵石是以前大甲溪的河床。(方儉 攝)
共同見證土壤讓樹開花
筆者曾經在台中東勢見習土壤學泰斗陳尊賢教授掘地3尺,看到他細細解說土壤的形成,原來東勢許多地方的挖下去50公分都是鵝卵石,來自以前大甲溪的河床,讓人深感滄海桑田,也感歎台灣的地理奇蹟,先民胼手胝足開墾之辛勞,以及現在農民與天爭、與地爭的刻苦精神。在毗鄰的兩塊土地,一為有機種植多年,一為慣行農法使用化肥、農藥,比較起來,兩者下層無太大區別,但上層土壤的有機質色澤深,非常多的團粒結構與作物的根系緊密結合,而且有活潑的蚯蚓在土壤間蠕動,充滿生氣;而另一塊慣行農地的土壤則是顏色較淺,且沒有生機。而有機的果園的收成已經超過慣行的,而且價格也高不少,水果的口感亦明顯豐富許多。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好壞的重要指標,經過多年的化肥、農藥、重型機具耕作,土壤會嚴重流失,不論再下多少肥料,都會無法喚回當年的肥力,因為物理、化學不斷的擾動將會讓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小動物滅絕,而這些具有生命力的生物,才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來源,因為牠們可以分解、吸收植物代謝的有機物,和動、植物殘體,形成長久的有機質如腐植酸、腐植質等。
另一方面有機質呈中性,或弱鹼性,是良好的土壤「緩衝劑」,不論是酸性或鹼性的土壤,都可以和緩中和,讓土壤酸鹼度不致大起大落危害作物生長。
有機質像海綿一樣,有良好收水、保水的效果,具有蓄水防洪能力,也可以減緩旱季土壤缺水,這對目前全球氣候變遷更是一件無可取代的救命法寶。
希望未來土壤醫生計劃的展開,可以幫助小農更了解自己土地的土壤性質,不但增加產量、產值,也可以為減碳淨零盡一份心力,幫自己減少氣候變遷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