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小農看到過去兩、三年的紀錄時,才發現這段時間有很多改變,只是自己沒有感覺罷了。(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我們的耕作都沒有什麼改變啊!」當黃金標準核可的驗證機構 Re Carbon 的稽核員訪問參加「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的農友,在參加後有何改變,幾乎每位小農都異口同聲說「沒什麼改變」。所有減碳認證的專案,在加入專案後,都必須有改變,如果真的沒有改變,這個專案就不成立了。大部分的專案,都有明確的「建設」,風機、太陽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設施,但是「小農種碳」非但沒有建設,反而是一種「減法工程」,減了就看不到了,所以沒有改變。
30年有機耕種經驗的江玉寶,是個中好手,在參加專案2年中,也對其有所改變。(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4月28日至5月2日,連續5天抽樣稽核花蓮、台東、台南、嘉義、雲林等地近200公頃的小農,確認他們在合法、合格的耕地上耕作的基本資格,再了解他們參加種碳專案如何操作,農法的改變,以及前後心得。
果子俠的田非常小,但是具有環境、農食教育的意義,也是一種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體現。(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在4月18日晚上8點召開「台灣小農種碳專案審查行前說明會」,首先我要求所有參與專案的小農面對稽核人員時,唯一的要求是「誠實、誠實、誠實」,我們要共同面對自己的成就與缺失,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的專案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我從過去稽核過各國400多家不同的公司,也參與見證稽核(witness audit),很多都沒於形式,走過場,要不然就是像貓捉老鼠一樣,稽核員拚命找缺電,被稽核的(其實是付錢的業主)則不斷的逃避、掩飾問題。我很幸運從一開始就是受到ISO/TC 176的調教,第一,ISO標準是自願性的,所以大家都是「自願」採用同樣標準作為P-D-C-A系統化的溝通工具,稽核員與受稽核都是為了「持續改進」的目的共同努力。這就像去做健康檢查,要找出病灶(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果受檢者用盡各種手段讓自己「看起來」很健康,結果是諱疾忌醫,機關算盡反誤了自己的性命。在市場利益的趨使下,稽核認證成了一場結構性的詐欺,或是零和的博奕,到底產生了什麼利益。如果大家只是行禮如儀,而沒有找到改進的機會,這只是浪費時間、金錢的「感覺良好」罷了。2005年CDM(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碳交易機制)比1987發布的ISO 9000晚了18年,而且一張CDM證書可能就上千萬美金「天上掉下來的饀餅」,成為詐欺犯罪的集體狂歡,玩殘了CDM,把「碳交易」徹底污名化。從目前全球自願性碳交易市場來看,全球2020至2024年,5年的交易總額為75億美元,市場幅度相當大,從5億至23.9億,因為減碳的績效如何,還是很不透明。近年再生能源產生的問題比解決的還大,自然碳匯(森林、農業、土地利用等)已超過再生能源,而且每噸的單價比較高,所以從2023年的7億多增加到2024年的23.9億美元。而小農種碳的焦點在土壤中每年封存有機碳的量多寡而定,其不確定性高,包括自然環境、氣候、病蟲害變化,農民的耕作方式、投入資材,採樣、檢測,除了檢測外,每一步都有高度不確定性。不幸的是前幾年在反漂綠行動中,許多農業減碳專案(如水稻田減少淹水的時間以減少甲烷排放),被查出來許多農地根本不存在,卻提出申報,嚴重打擊自然碳匯的信用。為了確保小農種碳是高品質、高可信度,以及高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碳信用,我們具體的對應方式:透明公開,包容各方意見。所以我們會公布全部的種碳、稽核過程,以及最終的稽核報告,如小農耕作的作物一樣攤在陽光下,進行「科學、社會的光合作用」,一方面所有人都可以見證專案的全過程,接受各方質問與挑戰,同時也是一場重要的全民自然減碳參與、教育運動。因為農業與糧食的碳排放佔人類總量的1/3,如果能「適度」減量,則可以成為2050淨零的重要助力,同時還要面對地球人口從80億增加到100億的糧食需求,解決貧窮、飢餓、健康、教育這4個SDGs前四大課題。這稽核拖延了一年多,因為這是黃金標準土壤有機碳框架方法學第一次的認證,所有驗證機構(VVB)都沒有經驗,我們發函所有的合格驗證機構,最後選擇了土耳其的Re Carbon作為我們驗證的VVB。負責人Christian Johnaness是德國人,因為到土耳其開發風場,在土耳其結婚、定居,並成立驗證機構,專業從事碳信用認證業務。主任稽核員Sandeep Kanda是認證經驗豐富的印度專家,過去20多年在多家跨國機構工作,他熟悉各種認證規則,也精讀了黃金標準的方法學,所以我們一路上熱烈討論,將彼此的意見提出來校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為認證規則與方法學是文件化的要求,必須滿足,但是現實的情況考量,必須非常因地置宜,這就要深入討論、到現場觀察、訪問,才能確認每一個小農的專案的合格性、適合性,以及未來的績效。例如我們在花蓮鳳林、萬榮的月眉橋生態農場,Sandeep提出謝清波、盧玲玲一家3口耕作了35公頃的黃豆、黑豆和蕎麥,似乎不符合小農耕作面樍小於10公頃的定義;我就找出原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小農的定義,除了10公頃內的面積外,還有一項以家庭成員為主要的耕作者規定,所以符合了勞動力來源的要求。另外在位於「鰲鼓濕地森林公園」的看天田有機農場,位於台糖30公頃特定農業區內,當Sandeep看到Augu Wetland Forest Park時,就質疑濕地不符合的方法學規定「不得在濕地」。我就必須找出當時我在評估時,採用內政部的官方資料,證明看天田的農地不在濕地、保護區內,才能解釋看天田的符合性。至於認證過程中決定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實驗室,是所有不確定度最低的,我們使用農業部公告的紅外線光譜儀土壤有機碳測定方法,進行高精密度的檢測,並在認證程序告一階段時,公開所有檢測程序,以及原始紀錄,任何專業人士都可以看到採樣、收樣、製樣、檢測、統計分析、報告的紀錄,包括失敗或失效的檢測數據資料,和對應失效的改進事項。小農其實並不知道繁複、瑣碎的認證過程,他們只要選擇一、兩項可以執行,且不會影響到產量的增加土壤固碳的改進方法,逐步實施,就可以了。即使今天的科技,也無法完全量化掌握土壤碳匯改變的機制,只能靠年度的檢測來決定。而我們開發的「努力小農App」在認證中顯得猶為重要,小農只要拿出拍照、打卡、上傳的紀錄,都是無可篡改打紀錄,增加了專案的可信度。當小農看到過去兩、三年的紀錄時,才發現這段時間有很多改變,只是自己沒有感覺罷了。我們何其幸運,有300多位小農共同努力,創造了黃金標準第一個土壤有機碳專案的紀錄,而且我們相信,只要假以時日,更多人了解,我們可以再擴大參與人數和面積。
-----------------
如果您也想支持小農,了解小農的辛勤苦樂,請安裝努力小農,可以看到更多努力小農努力工作的情況,並可直接向小農購買產品。
努力小農App已推出新版,歡迎更新或下載安裝。
手機請至Google Play or Apple Store 下載,或 掃QRcode 。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4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