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在谷歌地圖上找到我,打地址會找不到,就打『世豐菓園』。對了,果園的果是有草字頭的『菓』,就不會弄錯了。」
今年2月13日在食安農合胡耿逢先生的介紹下,知道林世豐,看了他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farmer0116Naturefarm/),粉絲真不少,有9千多位追踪者,每天發的田園照片,報一些甘苦、景色,就有2、3百個讚,還有無數的留言。
林世豐的臉書「關於」寫道:「健康的食物來自乾淨的土地,美食之毒,源於人類為滿足自己,對於土地無止境的破壞。如果我沒有盡力而為,阻止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我就再也不能快樂的傾聽一隻鶇鳥的歌唱。 (寂靜的春天/Rachel Carson)這是我當一個果農的願景。」
「我想參加『小農種碳』,並不是想要增加銷路,我的水果大概都有很多朋友買,還不夠賣,只是想透過『小農種碳』國際認證,用科學證據來驗證我實施十多年的『秀明農法』。」
前一晚通過電話,第二天清晨5點我從台北出發,前往台中和平區達觀里竹林巷的世豐菓園,到了附近,我才知道這和鼎鼎大名的「摩天嶺」不遠,走入竹林巷,就是陡峭的山路,我的1500cc Prius c油電混合車向上爬得有些吃力,開了十幾分鐘,終於到了路的盡頭,就是林世豐的家,也是世豐菓園。
一路上開上來,兩邊的果園有如在癩痢頭的山丘上,我想,這樣坡度的山上開墾,對水土保持有非常大的傷害,如果情況不好,我就婉拒林世豐參加「小農種碳」,因為水土不保,不但沒有增加土壤有機碳的機會,而且還會違反黃金標準的認證原則。反正既來之則安之,費了這麼多功夫上來,就好好的看看林世豐有何不同之處。
林世豐穿著雨衣雨鞋迎接我,帶我去看他的農場,基本上,應該算是登山了,因為坡度幾乎都在40度以上,我用谷歌地球搜尋林家的位置,試圖標定果園的邊界,發現因為山坡地的落差巨大,斜率造成地表呈垂直升降,要畫出面積都有點困難。
林世豐帶路,勘察他的菓園。「我為什麼要用有草字頭的『菓』,因為我的果樹都是長在草裡的。」,在我看來,因為山路險峻,之字形的道路上下都有果樹,地面全是草,所以「草字頭」一點也沒錯。
「產量好嗎?」我問道。
「你看呢?我種得當然和慣行的量無法相比,特別是我十幾年前開始決定放棄慣行,產量幾乎歸零,但是我堅持下去,近10年來,我的產量也有了,但還是供不應求,我想知足常樂,也不求多,而我的產品風味足,是別人沒有的,所以我都是老顧客,夠成本夠生活就好了,從事農業也不可能大富貴。」
林世豐回答的很淡然,我們一路走向他一塊田的中心位置,路上他指出了一個山豬剛挖的洞,這片果園是野生動物的遊樂場,進來就不愁吃的,而且林世豐家族幾十年來種的果樹種類品項繁多,幾乎終年都有水果成熟。正因如此,這片角度達40度的山坡果園符合「小農種碳」的最高原則:生物多樣性。
林世豐的果園有4公頃,種了各種水果,從梅子、李子,枇杷,甜柿,美人柑,芭樂,芋頭…等20多種,他必須全身心投入照顧土地、果樹,還有野生的不速之客。
林世豐的父親在1960年代就開始在這片土地耕作,以當年的交通情況,更是艱難,後來農藥、化學肥料進入台灣,當地大量開墾,大家都是慣行農法,才有產量,可以「競爭」,大量的農藥、化肥改變當地的面貌,也不時有人罹癌。
十多年前林世豐開始回家接手父親的田園,14年前決定改變現況,自己嘗試「秀明農法」,拒絕農藥、化肥,甚至連有機肥、堆肥、益生菌都不用。
「我絕對不用外來的物資,也不做堆肥,修剪果樹的枝條,除草也都堆在地上,讓它們自然腐爛。」林世豐很淡定的說了他的農法,「我只有一個人,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做那些事。」的確,要用這些資材,這也要搬運,施作,在如此陡峻的山坡地上工作也十分辛苦,要雇到工人,也非常困難,林世豐這個「一個人的菓園」,只能用這樣的「自然農法」經營下去。
「一開始時幾乎沒有生產,但是我還是要堅持下去(不成功,便成仁)。過了2年後,才開始有一點收穫,然後逐年增加,也逐漸有更多的人支持我的想法,成為我長期的顧客,我的產品才能有銷路,養活自己和家人。」
「小農種碳」必須講究科學證據,林世豐在2月底,按照國際土壤採樣標準,在兩個地塊上的100平方公尺中,取4個採樣點,採取表土(0-20公分),的底土(20-50公分)的樣品,一塊地有8個樣品,2塊地共採了16個土壤樣品送到農業試驗所,很慎重的親自送到台中霧峰的農委會農試所檢驗樣品。
林世豐今年3月的土壤檢測報告。
林世豐的土壤檢驗結果出來後,令人吃驚,地號964的土壤表土的有機質最高竟達12.21897%,最低也有5.18448%,都比一般的農地高很多,接近森林土壤的程度。
土壤檢測有機質的方法是將去除砂石、枝條等雜物,過篩後,只留下2毫米以下的土壤,只要取10克左右的樣品,放入80℃烤箱烘乾8小時,完全去除水分,稱完全乾燥的樣品重量,差額就是水分的含量,再放入400℃烤箱8小時,將乾的土壤中含碳的有機質完全燃燒,剩下我重量就是不含有機質的乾燥土壤,其差額就是有機質的量。
平均將近有10%的有機質,代表世豐菓園的土壤中有10%的重量是微生物和一些有機成分的,因為一般無生命的有機成分過了幾個月就會變成二氧化碳,並不能保存在土壤中,唯有有生命的微生物才能持續的保有有機質成分。
在台灣土地相對貧瘠,很多農地經過多年耕作後,有機質幾乎歸零,只剩下不到1%,在20多個小農種碳參與者中,大多數只有2%左右,少數可以到4%。一般而言森林的土壤才會到8%以上,像林世豐的表土土壤可以到8%以上,而且底土也在提高,這是典型的「種碳」示範。因為一般農業經過多年耕作,底土土壤的有機質也會降低,因為長期耕犁,大約20公分處就會出現硬化不透水的「犁底層(或稱為牛踏層)」,阻絕了養分、水分甚至空氣進入,有機質就流失了,而且不容易再增加。從林世豐的底土也相當高的有機質,代表經過植物根系自然發育,穿透到更深的土壤中。
更難得的是,林世豐還有9年前的土壤檢測報告,這和現在相比,9年來的努力,土壤有機質幾乎是倍增。我開玩笑說,如果早10年就有「小農種碳」,他的一公頃的種碳收入都上百萬了。
林世豐在小農中是一個相當特殊而極端的案例,要有堅韌的意志力,和信心,還要家人支持,以及消費者相挺才能達成,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特別是在陡峻的山坡地,更是辛苦,極少見這樣把土地看得比金錢、產品更重要的農夫。
在林世豐的「菓」園中,草比樹多。
山坡上的果園,要採收,必須用梯子爬上爬下,有時候還要當空中飛人,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在附近的果園,草大概都是被除得乾乾淨淨的,不會和果樹搶養分,但是就要靠大量化肥、除草劑、農藥來維持,對土地、環境,自己和消費者的健康都是危機。(右側是林世豐的菓園)
這是普遍山坡地開發果園的景象,土壤有機質只有2%左右,早年林世豐家也是如此,十多年的辛勤與堅持秀明農法,走出了一條「種碳」的路。
林林一般的農民開墾用怪手剷平了所有的樹、草,留下光禿禿的土地,土壤層完全被破壤,再施用大量的化肥,這樣耕作出來的東西,只能用傷天害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