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專區
小農搶救地球危機
2024-07-16

農業是80億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1960年的綠色革命,發展出工業化、機械化的大農體制,雖然人力減少,產量大增,今天美國農業專家卻認為再這樣下去,大概只剩下60年的收成,因為大農不只造成土壤流失,也是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因為土壤不再是有機質的碳匯,把數萬年累積下來的土壤有機質變成二氧化碳,加劇氣候變化。

全球的科學家都在反思農業系統必須走向小型、多樣化的方向,這也是小農搶救地球的機會。

地球碳循環生命週期

地球有465億年的歷史,人類的出現是在最後的30萬年,如果地球歷史是1天,人類在午夜前不到3秒才出現,然而我們在最近的300年,相當地球的最後千分之三秒,把地球花了數十億年 演育出可以孕育人類的環境破壞迨盡。

地球形成時一片混沌,大氣充滿了氦、氮、氫、二氧化碳、甲烷(沼氣)等生物無法生存,而且溫度很高,生命無法生存,直15、16億年前才有綠色植物出現,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產生氧氣和葡萄糖,並生成有機物如蛋白質、脂肪,綠色生命產生了固碳作用,放出氧氣,形成了萬物。因為綠色植物的和風化的地殼母岩結合,產生土壤,孕育藻類、菌類、植物,之後才有動物,逐漸形成地球生態系。

所有的事務,都有其「生命週期」,花開花落,落葉歸根,都符合物質不滅、量守恆定律,工業革命前的採集、農耕、畜牧,都只是當地發生的循環,即使影響,也都是短暫局部的。在 1780年工業革命後,機器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1960年代農業「綠色革命」,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重型自動化機具,再加上1990年以後的全球化,使得地球過去億萬年在地殼中儲存的碳,在這200年間被挖掘開採出來,無限制的燃燒還原成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同時還伴隨著各種毒物排放,相當於把過去綠色植物二十多億年來存儲在地殼下、海水中的碳都釋放出來,天下大亂。

農業的碳循環生命週期

我們的農作物依然盡責的行光合作用,盡固碳的本分,本來是可以平衡碳的排放和吸收,但是我們的種植方式,想要大量、快速、減少人力,大量使用機器、農藥、肥料,造成植物和土壤吸二氧化碳的固碳能力衰退,產生的碳遠大於吸收的碳。

一般而言,植物行光合作用,如果吸收了1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30公斤會成為莖、葉、枝幹、果實,還有30公斤會成為根系,其他的40公斤經過代謝,進入土壤,在沒有人為介入的情況,如原始森林,土壤中的微生物、菌類、昆蟲、蚯蚓等會將根部代謝的有機物形成有機質,包括長期穩定的腐植質或腐植酸,是植物重要的營養來源。

而近年的農業容易取得大量廉價(各國政府都在補助)的肥料、農藥、除草劑,很方便使用,對作物產量有立即可見的幫助,農民大手大腳的用,這些化學物質(即使是所謂天然有機肥),就會對土壤中的微生物產生大量的殺傷作用。

以苦茶粕為例,這是有機農業資材,除有有機質外,還有皂素,可以防治福壽螺, 因為皂素像肥皂一樣,可以洗掉軟體動物體表的粘液,讓軟體動物失去皮膚,相當於「剝皮」而死,十分痛苦;皂素是沒有選擇性的,除了會殺死福壽螺,也會殺死身上有粘膜的蚯蚓、泥鰍等,有益於土壤健康的生物。

有機肥不等於增加土壤有機質

土壤中的有機質最大的來源是植物體本身光合作用代謝的有機物,要想穩固保有這些有機物,形成長期的有機質,需要微生物、黴菌、蕈菇和蚯蚓等小動物的幫忙,這些微小的生物靠植物的有機物和殘枝落葉為食物,再代謝產生有機質,相當於要再經過微生物轉化成有機質。

只可惜微生物被過量的肥料過度營養殺死,就像人吃得太多也會加速死亡,或是被農藥除草劑毒死,經過幾年的耕作,土壤有機質都會減少,甚至消失,因為缺乏微生物的固碳作用。

造成土壤有機質大量流失,變成地球主要的二氧化碳來源,竟然是春天的翻耕,美國太空總署近20年來公布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尖峰,不是冬季燒煤取暖期間,而是3、4、5月春天農民耕作期間,直到7月進入夏天,停止翻耕,光合作用盛行,才將二氧化碳減量。(請參考影片:NASA Global Caron Dioxide:2020-202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OF--Xgs8s&ab_channel=NASAClimateChange )

影片QR Code


沒想到翻耕竟然是農業排碳大戶


大量裸露的土壤,是有機質、微生物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地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來源。

「不翻耕,怎麼行?」許多農友的第一反應,長期的觀念是翻耕可以鬆土,保持根部空氣流通,翻耕把土翻開來,讓太陽曬,可以消毒殺死病菌。

但從科學證據來看,土壤鬆不鬆是看土中有機質夠不夠,健康的土壤,植物死亡後,根部被細菌分解,就會留下空隙,是土壤空氣流通的管道,再加上真菌類的菌絲可以帶來礦物質等養分,土壤才會更肥沃。理論上是不用翻耕,植物就能長得好,如森林的大樹,從不需要翻耕,還是可以長到上百公尺,根系顯然發育很好,不會不通氣。

作物輪作頻繁,土壤中細菌不夠,沒有時間讓根部分解,再加上重機機具碾壓,形成不透水不透氣的犁底層,一期期種下去,土壤的有機質不夠,又不通水通氣,形成惡性循環,土壤就逐漸無機化,變成硬塊,像石頭一樣,這也是合理的。

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確很容易被太陽紫外細殺死,但是土壤中的益生菌也一起遭殃,土壤就失去了生機,加速土壤死亡。

相信21世紀的農業,要恢復綠色植物固碳的能力,小農才是最大的機會,形成最大的力量,將土壤回復成球最大的碳匯,也代表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養育出健康的人,同時農業碳匯將過多的溫室氣體還進田裡,成為有機養分。

 以下圖組為NASA 2020-2021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截圖,說明了北半球因為春天翻耕造成二氧化碳驟增30ppm 以上(將近10%),但到了夏季,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又把二氧化碳吸回植物,或存放在土壤中,到了冬天,因為要使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取暖,又會增加二氧化碳,但其增加量不如翻耕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北半球夏季是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相對最低的時刻。(資料來源:NASA)


冬季北半球因為取暖而大量使用能源,二氧化碳增加。(資料來源:NASA)


二月北半球進入春天,天氣漸暖,但是二氧化碳濃度反而增高。(資料來源:NASA)


三月天氣更暖和,但是二氧化碳的濃度還在繼續上升。(資料來源:NASA)



四、五月正是農民努力耕作翻土的時候,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頂峰。(資料來源:NASA)


進入7月夏季,停止翻耕,二氧化碳濃度逐漸降低。(資料來源: NASA

About Us

「努力小農」應用程式由財團法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旗下「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維護、推廣,旨在結合台灣各地小農,提供真實可追溯性的小農交易平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