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專區
氣候變遷下,未來農糧的危機與轉機
2024-07-16


麥肯鍚顧問公司調查全世界的企業和投資者,預估未來糧農企業在淨零路徑圖上的方向與困境。(取材自麥肯錫公司報告封面)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今年9月的「建設食食企業的綠色未來」的調查報告顯示:許多入業領袖期待在未來2年農業的價值鏈將發生重要的影響,會創造新型農業,並擴大規模為綠色成長與韌性的產業。

人類有超過1萬年的農業開發歷史,創造出以農業為骨幹的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系統,過去2百年的工業革命,加上帝國殖民,大量的吸收農業的人口、土地,創造城市、工廠的新型態都會樣貌,大量良田流失。我幼年時台北市公館、台大,大安區一帶都是高等則農地,不得做非農業使用;如今除了台大的實驗用田地、溫室,早已無農業的痕跡。


如何提高農地糧食生產價值超過建地,是全世界未來農業減碳方面最大的挑戰。(方儉 攝)

然而農業在面臨全球暖化中,也有著無可替代的「貢獻」,大約1/4的溫室氣體來自於農業,若再加上食物供應鏈的加工、運輸、儲存、銷售,則有1/3來自農糧部門,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22年的統計。而農業最大的溫室氣體來源,恰好又是工業回饋農業的結果:1) 大量的重型機具破壞森林,大規模翻耕,造成土壤中的大量碳匯流失到大氣中;2) 大量化工肥料、農藥製品的使用,造成土壤微生物滅絕,土壤酸化、硬化失去生機。

麥肯錫在2022年下半年調查了162個產業專業人士,87個是糧農和農業科技領域,75個來自投資、育成和金融機構,21世紀未來將出現5個領域11項企業觀念的轉變會嚴重挑戰農業:

未來糧農業的5類挑戰和11項轉變依照困難度如下:

一、建設用地價值超過作物種植
1. 土地保護與保育
2. 再生農業經濟服務
3. 小農支持服務
二、推動生物革命
4. 糞便轉化為燃料和肥料
5. 生物精煉燃油
三、永續飲食
6. 植物蛋白
7. 實驗室人造肉
四、減少廢物與浪費
8. 優化作物儲存
9. 減少下游食物浪費
、ESG透明度與問責
10. 追溯整個價值鏈的結果
11. 農場層級的見解

針對這5類挑戰,依台灣現況,從易而難展開論述如下:

一、ESG透明度與問責:

依目前法規,金管會要求上市上櫃公司要申報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年度報告,目前大多的報告仍以慈善捐款,或是淨灘、掃街等公益活動為主,事實上ESG最重要的是公司內部的治理是否清明,對於農企業而言,減碳,提高土壤有機碳,再生農業都是非常好的ESG題材,但需要透明揭露,而且能夠讓外界一目了然,才能有助於未來農企業的發展。有些農場在進行碳足跡盤查,這是一個起步,但是還要有更進一步的減碳規劃,結合未來的營運策略。

「台灣小農種碳專案」在國際知名減碳認證平台黃金標準登錄,就是主打使用「努力小農App」作為生產履歷數位記錄工具,可以即時透明公開減碳工作的內容,接受各方的監督與指教,這也是一種從小農視角使用網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也是幫助小農克服認證與城鄉差距的手段,將小農產品直接銷售給企業或消費者,實現2030年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有助於價值鏈的提升。


2030年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有169個標的,和247項指標,是人類的階段性的「普世價值」

 

二、減少廢物與浪費:

小時候物質缺乏剩下飯菜,都會被長輩說會遭天打雷劈;現在我們每天看到垃圾車載走一桶桶的廚餘,許多好好的飯菜就被扔掉,此外商店的過期食品報廢,連送人都是違法。根據世界數據(World Data)的統計,食物在下游的浪費佔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6%,比石化(3..6%)、水泥(3%)、廢棄物(3..2%)、航空運輸(1.9%)等更多,如果能夠減少浪食物的不必要浪費,或是過度消費減少肥胖,都是善莫大焉。


千萬不要小看一包包廚餘的碳排放量,這些丟掉的食物,從種植、收穫,運銷,儲存,烹煮都會產生碳排放,沒有吃掉,成為垃圾,進入焚化爐就成了二氧化碳,也要耗掉能源去「煮掉」廚餘中的水,進入垃圾掩埋場則變成甲烷,是焚化的二氧化碳的25倍。最好是不要有剩菜、剩飯,就可以減少6%的溫室氣體。(方儉 攝)

台灣屬於熱帶、亞熱帶地區,食物很容易腐敗、變質,像今年花蓮瑞穗文旦豐收,數百噸的文旦就丟棄在田間,十分可惜。食物的冷鏈儲存、物流就十分重要,特別台灣的水果多為「在欉紅」,固然好吃,但是在儲運上就是個難題,未來在農產品的冷鏈建設可以減少大量的食物廢棄產生的溫室氣體,也可以為農民爭取更長的銷售期與加工利用的機會。

三、永續飲食:

「吃素救地球」,從溫室氣體排放來看,畜牧業似乎是農業最大的排放源,前幾年以實驗室生產人造肉、植物肉成了十分熱門的話題,許多富商如香港李嘉誠也投資這些新興的「肉食」來源,吃這些「素肉」、「人造肉」似乎是全球暖化的解方。然而近年各方仔細審視人造肉、植物肉的生產過程並不是那麼減少碳排放量,用實驗室以組織培養出來的「肉」要數百美金一磅,除了奢侈之外,其生命週期的碳排放比上好的牛排還高;素肉也是如此,經過深度加工,讓植物蛋白質重組,使得看起來、嚐起來像肉,但是這裡面的添加劑、色素、防腐劑可沒少放,對健康弊大於利,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市場價格也是相當可觀的。


從實驗室中組織培養出來的人造和牛肉,比真和牛肉還貴,當然碳排放量也比真的牧場養的和牛還高,是不是有減碳的意義?(方儉  攝)

與其趕時髦去投資人造肉、植物肉這些「畫蛇添足」產品,增加無必要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不如回到「身土不二」,食在當地、食在當下,既營養又健康,同時照顧在地小農,無需庸人自擾,就是最好的節能減碳。

四、推動生物革命: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昂貴,恐怕沒有大面積種植生質燃料的機會,另一方面,台灣在基改作物方面也是非常保守,如果要推動「生物革命」,利用植物作物去精煉燃料油,經濟可行性不高,基改也需要克服目前法律限制,以及人民的支持度,而且其必要性也值得推敲。

將禽畜糞便轉作肥料,這是一個十分可行之路。近年沼氣(甲烷)產生的溫室氣體問題(甲烷的溫室氣體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5倍),越來越多國家放棄畜牧業糞便無氧發酵產生甲烷的方法,改為有氧發酵製作堆肥的方式,一方面達到減少甲烷排放,一方面則可生產有機堆肥,以利土壤有機碳的封存,也可以達到減碳效果。台灣的畜牧業也多是小規模,各自產生甲烷回收能源效應不大,而且甲烷容易逸散造成溫室氣體更大於直接燒掉的碳排放,未來台灣也應該走向集合各牧場(雞豬牛羊等)的糞便,製作耗養的堆肥,減少化肥,增加農業碳匯。


使用糞肥過去被認為是落後的象徵,30年風水輪流轉,經過高科技有氧發酵生產的堆肥,則成了目前國際最夯的減碳農業的必備解方。(花蓮玉里鎮長良里長陳文華  攝)


大型堆肥場,一年可以減少數萬噸的甲烷排放,其減碳效益十分可觀。(方儉  攝)

五、增加農地農用價值超過建地:

這是國際上最困難的挑戰,在台灣更難,特別是台灣的「土地區段徵收」政策下,巧取豪奪、蠶食鯨吞農地,再加上近年的「農地種電」綠能政策,各方都覬覦農地,如何讓農地農用,而且讓農用產生的價值、收入於建地,不僅僅是土地正義、世代正義,更是永續發展的挑戰,如何鞏固社會正義,糧食安全,氣候安全,將會嚴重挑戰許多既得利益集團。

我們需要透過「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方式,重新將農業在地球生態的碳循環、氮循環、水循環,以及鉀、磷和微量物質的循環在農地上建立起來,這也是目前國際上對於農業減碳的最佳解方,由此可以減少農業的外部成本,降低對生態的衝擊,以最小的農地,最少的資源,創造可持續的農業。

台灣多為小農,我們更要從消費者、企業的需求面教育做起,讓消費者和企業能夠重視小農進行減碳和再生農業的價值,願意花費看似較多的價格,維護永續的價值,這需要有更多的企業為小農提供軟硬體的服務。筆者為小農設計的「種碳專案」,企圖集結小農,共同進行國際減碳認證,體現出國際認可的碳權,以及附帶的永續發展目標的量化認證,以國際認證拉動種碳小農產品的價值,讓他們的收入增加,維持他們減碳共好的經營模式,才能吸收更多青農來參與,才有機會達成永續。

從目前農業碳權在國際上可達到每噸100美元(約新台幣3千元),似乎很貴,但是以台灣的綠能來比較,取得一度電綠電,要4-10元,每度電減少0.5公斤的碳排量,要2,000度電才會有一噸的減碳績效,這也相當於8千到2萬元才能減少一噸的二氧化碳,同時還有許多居民抗爭,和其他不確定因素風險,所以農業碳權的CP值實質比綠能更高。

台灣目前農業碳權幾乎是零,到2030年減碳成為企業的剛性需求,農業碳權更是供不應求,未來幾年內農業的減碳將成為顯學,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高瞻遠矚的國際企業投入農業碳權,利如比爾蓋玆雖然在鼓吹核能,但他卻購置了廣袤的農地,是美國最大的農地地主,在美國18個州擁有268,984英畝(108,854公頃),相信他不是買來娛樂的,而是對未來碳權的投資。


About Us

「努力小農」應用程式由財團法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旗下「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維護、推廣,旨在結合台灣各地小農,提供真實可追溯性的小農交易平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