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碳二年
土壤醫生
2024-08-14

先養土才能養人。健康的土才有健康的作物,才會有健康的人。(攝影/方儉)

醫,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

--說文解字


有一天人類登陸火星建立移民基地,還是要靠地球的土壤微生物當成開路先鋒,才可能維繫人類在火星的生存。(圖片由DALL-3產生)

法律如何定義高風險農藥?


日前立法院法案大清倉時,通過了《植物診療師法》,第1條為:「為提升植物保護水準,強化植物防疫檢疫及高風險農藥之使用管理,建立植物診療師專業服務體系,特制定本法。」從字面上來看是為了強化管理「高風險農藥」,第3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經植物診療師考試及格,並領有植物診療師證書者,得充任植物診療師。」,所以這意味著只有考試及格且領有植物診療師者才能使用「高風險農藥」,這就像只有醫生才能診斷、開立處方箋、手術同樣的道理。

但是法律中卻完全沒有「高風險農藥」的定義,或是另訂子法界定「高風險農藥」的正面或負面表列,未來農藥行也無從管制「高風險農藥」的管制。

此外,同法第7條規定,若無「植物診療師」資格者,「不得執行植物有害生物鑑定報告、植物疫病蟲害之診斷書、防治意見書及相關植物健康證明文件之簽證業務。」

綜觀《植物診療師法》,只是創造了一個國家認定、授權「植物診療師」的人員資格,根據農業部官媒「農傳媒」7月15日報導,「立院三讀通過《植物診療師法》 農業部:不影響農民、農藥業者、技師既有權利」,文中農業部強調:「植物診療師可根據診斷與鑑定結果提供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並簽名,以作為商品品質證明或防治依據,簽證事項為植物診療師專屬業務,不影響農民作物診斷諮詢服務需求,保障農民權益;對現行相關業別人員沒有業務競合,未來並將對應列入應考資格,保障林業、園藝及農藝技師權益。」

但事實上,從農民真實的生活,現在並沒有植物診療師,長期以來,他們都是聽農藥行的推薦,或是口耳相傳,哪支藥好用,就去買,用了才知道,而許多藥都未經審驗的藥,或是走私藥,族繁不及備載。未來的植物診療師是否有實戰經驗,搔到農民癢處是個問題,而且病蟲害防治,是重於事前的防制,而非事後治療,因為等到肉眼看到病蟲害開始後,傷到蔬果賣相,就已經來不及了。

原來《植物診療師法》的原名《植物醫師法》在2020年在立法院通過一讀,後因醫界反對使用「醫師」,而改為「診療師」。根據國立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蕭旭峰寫的《論「植物醫師」名稱》,文中提到「日本的植物醫師乃經日本『技術士』國家考試第二試通過之後,由「日本植物醫科學協會」認證後取得「植物醫師」資格」

台灣、中國、日本都有上千年的科舉制度,所以「欽定」、「官修」、「恩准」等系統,職業或執業資格都需要皇帝核准,現在就成了「政府」認定,而在歐美國家,則是由從業人員的協會或學會來建構專業的執業資格,如醫師、律師、會計師等專業,皆由專業人員的協會來設立考試、甄別的制度,並建立職業、專業倫理,讓同行遵守,若不加入協會、通過考試、甄別,或是再認證的考試或甄別,就無法執業,這對專業有一定的保障,也建立了民主的制度。

醫者百工之人

「醫師」在台灣有特別的地位,長期以來醫學院都是第一志願,台灣頭腦最好、最有社會地位的人的俱樂部,而且普遍受老百姓的敬重,因為醫師濟世活命,勝造七級浮屠。

然而「醫」在中國傳統中,並非士大夫,而是「士農工商」的工,說文解字「醫,治病工也」。

在唐代韓愈(768年—824年)《師說》中:「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些百工之人因為可以相互為師,不取下問,所以進步,但是士大夫,所謂的君子,卻不互相學習,而以官位相互看不起或阿諛奉承,反而不進步。

今天要用官場來認定「百工之人」的執業資格,把中國士大夫科舉結合了專業考試,是較1200年前過世的韓愈對「師」的觀念進步,還是退步?

而植物健康,源於土壤,就像中醫所主張的「醫藥同源」,土壤就是植物的食物來源,決定植物的健康程度。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一門學派,因為每個人都「各有其體」,在先天、後天的養成不同,無法一言以蔽之,必須「聆聽」、「內觀」自己身體,了解自己身體的特異性與共通性,才能解決問題,包括容忍與共存。即使是同一個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免疫能力就有所差別,從童生、青少年、壯年到老年,都有不同的體力勞動到面對病疾病,承受力與耐力都不同,因為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新陳代謝,到基因也是有時間開關的,每個人、每段時間都不相同。

聯合國「土壤醫生」-- 農民間的對話平台

我們引進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土壤伙伴關係(Global Soil Partnership)」的「全球土壤醫生計劃(Global Soil Doctor Programme)」,開宗明義「A farmer-to-farmer training platform(農人對農人的訓練平台)」,就是像《師說》中所說的「不恥相師」,大家拿出自己的經驗來討論、互相學習,減少自己摸索的時間。


土壤的微生物固碳作用,產生土壤有機質(大型碳分子)的過程。(圖片來源/6維基百科土壤有機碳英文版)

教改以來,台灣大學泛濫,現在每年都聽到廢系、廢校的新聞,而花東地區大學卻連一個農業專門的學系都沒有,而花東卻是台灣的重要糧倉,農業的學理與經驗傳承不僅關係當地農民的就業,也是台灣食安的根基。我所遇到花東小農都是間歇的參加某些短期專業課程,聽台上的學者、專家坎坎而談,由於大多沒有當地、實地經驗,農民回家還是要靠自己的領悟才能實踐,有沒有效,還得看運氣。

可能有些醫師看到「土壤醫生」的「醫生」就不太高興,我想這並非想冒犯或冒用、僭越「醫師」的資格,而是國際上使用「Global Soil Doctor」的沿用,而且我們想定義的「醫生」的「醫」是動詞,「生」則是生命、生態與生產,醫是保健,而非治病,我們也不會治植物的病,更不會治人的病,而是從我們立足的土壤開始,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讓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夠「安身立命」,完成牠們的固碳使命,把植物光合作用代謝的有機物固著在土壤中,變成植物最佳的養料,讓植物健康,就能減少農藥、肥料的使用,這是一個「減法工程」,減少土壤的物理、化學擾動,而使土壤微、小生物可以與作物形成長久的共生圈,即長期固碳。

人類移民外太空的答案在我們的腳下

醫字有酉,即為酒,酒精乃微生物發酵糖類後的副產品,有消毒作用,達到抑制其他微生物(包括酵母菌自己)的無限制滋生,而形成小生態環境中的平衡狀態。

同樣的土壤也具有「醫」相同的作用,土壤中與植物共生的微生物,也會利用植物代謝的糖分等有機物質作為營養來源,經過細菌、真菌、黴菌等億萬種微生物代謝出「酉」,可以控制土壤中微生物的量,也可以防止外來的致病菌生長,同時也會供應植物的養分。

這是個神奇而美妙的土壤世界,希望AI的技術可以利用大數據來做出土壤微生物的生態模型,幫助農民種植作物、糧食。如果有一天人類想要移居其他星球,也必須把地球15億年的光合作用、植物、土壤的地球生命智慧帶到其他的星球,建立下一個星球的人類文明,不論如何,人類還是要靠土壤產生的作物維持最基本生命的能源。

這些答案,就藏在我們的土壤中。

========

努力小農App,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天地和氣有限公司出品,是一款免費提供小農和消費者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旨在讓小農有一個方便、容易記錄生產歷程的手機App,自行訂價、上架、銷售;消費者也可以輕鬆找到小農,觀察他們的工作紀錄,並直接向小農購買,或成為朋友。平台上的小農都經過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工作人員或義工的專程拜訪,確認無誤,杜絕虚假不實。

目前倡議「小農種碳」,依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清潔發展機制和國際減碳認證機構的方法學,幫助小農進行農業減碳,並進行國際自願性減碳認證和碳信用的交易。

努力小農App已推出2.0版,歡迎更新或下載安裝。

蘋果手機

安卓手機


歡迎您也加入努力小農的行動,請下載並註冊「努力小農App」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8600 )

About Us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是1990年發起地球日,和1992年台灣環保團體參加地球高峰會後決定成立的基金會,推動綠色消費運動。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是因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環安、農安、食安而設立的營利機構,開發「努力小農 App」,並從事國際自願性減碳專案,幫助小農取得國際碳權認證,實踐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