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專區
有機農業一定增加土壤有機質嗎?
2024-09-04

長良里的經驗,在休耕期間種植蕎麥,同時達成減少翻耕、增加覆蓋,以及輪作、間作的4項增加土壤碳匯原則。

從2年半前開始進行「小農種碳」專案時,一直有許多人詢問,是不是要有機耕作,才會增加土壤有機質,坦白說,一開始我並不是非清楚,但現在的認知,我不能以「是非題」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結果。

狹義的有機農業不一定能增加土壤有機碳

以目前2年來的土壤有機碳認證實踐看來,以狹義的有機定義:不使用化肥、農藥,可能未必能增加土壤有機碳;因為即使是使用化肥、農藥的田地,土壤也可能增加可觀的有機碳,所以我們同時接受有善、有機和慣行(使用農藥、化肥)的農友參與,因為我們以目前的資料、檢測數據發現,會影響到土壤有機碳的是物理、化學性的擾動,特別是物理性的翻耕對於土壤有機碳的負面影響最大。很多使用有機肥的農田,因為使用不當或過量,而使土壤酸化,土壤有機質反而流失,比慣行農業的土壤有機碳要少。

在廣義的有機農業,是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效應的,因為光是減少氮肥(尿素或硝酸銨等),就能減少天然氣(甲烷)的開採與排放、製造氮肥所消耗的大量能源、氮肥使用後大量氧化亞氮(N2O)排放(其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為二氧化碳的285倍,相當驚人),就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過大量使用有機肥,同樣也會造成無法被植物吸收的氧化亞氮排放,只是少了前面製造氮肥的甲烷與能耗。

在此聲明,因為國內並無長期且按照國際減碳認證方法學執行的土壤有機碳封存研究,我們執行的「台灣小農種碳專案」在台灣算是首次嘗試,而且並非科學研究,是按照國際減碳認證機構黃金標準開發的《土壤有機碳框架方法學》執行,同時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土壤伙伴計劃」的原則性建議,進行各種可能增加土壤有機碳的耕作方法,重在在於改變原來耕作後,能夠產生多少的土壤有機碳增加的機會。

減少翻耕和增加覆蓋是土壤有機碳的關鍵

各種農業減碳方法,有一個「天條」:不得減少產量(如果因實施減碳/增加有機碳的改變,而減產超過5%,這就不計算減碳額度;如果因為天災而減產,要比較與週邊沒有實施專案的農地比較)。這對台灣的有機農業而言,如果農民要從原來為了顧產量而使用化肥、農藥,要立刻在2、3年轉型期要做到0化肥、0農藥殘留檢出,大概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絕不會建議農民為了減碳而轉為有機耕作,造成減產的後果,就變得「不可承受之重」。

大多數農民都是在拚產量,如果降低產量,農民的參與度就會降低,所以逐步的改變耕犁方式,減少土壤物理擾動,是第一步。如果以第一年花蓮玉里鎮長良里的144公頃種碳實驗區來看,因為近3年來在每年11月至隔年1月連續3個月種植蕎麥,原來3個月的休耕期地上覆蓋了盤根錯結的蕎麥,符合種碳「增加覆蓋」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減少雜草繁殖的機會,也因為壓縮了隔年第一期稻的打田、翻耕的時間,而減少了當地翻耕的強度,符合種碳「減少翻耕」要件。

所以第一年的結果竟然出乎意料的好,經檢測、統計分析,平均有超過9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固碳額度。(註:再次聲明,這只是2023年底和2022年基準線數值,一次的數據,無法作為通則,還需要長期的執行與觀察研究才能定論。)這證明糧農組織和黃金標準推動的減少翻耕、保護性翻耕、減少土壤裸露、增加覆蓋這4項基本原則,在台灣執行是有效的。


翻土後,任其乾涸,沒有植物覆蓋的土壤,不論再如何有機種植,也很難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

適當的有機友善農業才能增加土壤有機碳


另外在台東大學友善農漁業推廣中心長期輔導的阿山哥無毒小棧(紅烏龍茶),356咖啡莊園的案例中,也創造出超過每公頃15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額度(大約是千分之5.5的有機碳增量),則是應驗了有效實施友善農法耕作3-5年後土壤有機碳增加的機會。

以阿山哥無毒小棧的青農張桓瑞為例,製作紅烏龍茶必須經過小綠葉蟬的叮咬(著涎),才會有花果蜜香的風味,所以他不能使用農藥、除草劑,以確保小綠葉蟬的數量,另一方面則以瓢蟲、紅蜘蛛等自然天敵來平衡小綠葉蟬不致過多。

他近年開始使用錘刀式割草機為他的茶園除草,原來草長得比茶樹還高的草,被旋轉的錘刀打碎,直接敷蓋在土地上,一方面沒有擾動土壤,另一方面雜草的光合作用幫土壤吸收了二氧化碳,打碎後的雜草殘成為現在免費的肥料,自動分解供應養分,也提供土壤有機質的來源,這幾年下來,他的土壤變得鬆軟而有彈性,茶樹也健康不少,這也是友善種植的典範,但需要先熬幾年,才能有好結果。




張桓瑞的錘刀式割草機,把雜草打碎後,就地敷蓋在地表,土壤可以保濕防曬,也是很好的土壤固碳增匯的方法。

356咖啡莊園也有相似的經驗,但他們的環境較艱困,位於鹿野溪的河灘地,石頭多於土壤,但經過5年多的友善種植,土壤有機質也比週邊農田多了許多,基本上按照園主陳文周的說法,就是「什麼也不做」的無為而治,土壤有機質是相對很高的,只是因為要扣除砂石、礫石的量,約佔80%,所以其土壤有機質按比例只剩下原來比率的20%。這個例子證明即使是河灘沙石、礫石地質,在不翻耕,多覆蓋的情況下,也可以讓貧脊的土壤有機會增加碳匯。




台東鹿野356咖啡莊園在河灘礫石地上經營咖啡、可可等作物近10年,無為而治,讓枯枝落葉就地腐化,不翻耕,也有可觀的固碳績效。

我們在土壤碳匯的實踐還很有限,但是初期的實驗和國際土壤碳匯原則還是有一致性,這需要長期做下去才知道,本土化的土壤碳匯能在減碳的貢獻有多少。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9064 )

About Us

「努力小農」應用程式由財團法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旗下「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維護、推廣,旨在結合台灣各地小農,提供真實可追溯性的小農交易平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