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10月23日
【節氣特性】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秋季過渡到冬季,晝夜溫差變化大、秋燥明顯的氣候特徵。深秋溫度驟降,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不過,在台灣之平地並無發生結霜之紀錄。
此時二期稻作已至收割期,「二期到霜降,冬稻不受三朝降」,表示水稻完熟收穫應在霜降完成。「霜降風颱跑去藏」,表示颱風不會再發生,但實際上一直到十一月,台灣仍有颱風侵襲的紀錄。 深秋時季節轉換,冷暖無常是感冒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人易犯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容易復發或加重。小心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需養胃暖胃防胃病發生,慢性胃病等宜多加防範。注意腳部保暖。秋末宜多鍛鍊以強壯身體,增強免疫力。俗話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補冬不如補霜降,養生好過冬,「補秋」要比「補冬」更為重要。秋末冬初的霜降宜平補(平緩地補養),吃一些溫性的補品,飲食或藥物來滋養身體。
【氣候特徵】
霜降期間本局全臺平地測站,1981~2010 共30 年平均之平均氣溫約24.2℃、平均最高氣 溫約27.8℃、平均最低氣溫約21.5℃、平均相對濕度約75.8%、10 月下半月累積平均降 水量約104.0 mm、10 月下半月累積平均降水日數約5.0 天。
【健康特性】
1.防秋燥少吃「辛」,多吃補液生津食物 肺喜潤而惡燥,秋季燥邪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表現為口乾舌燥、唇乾、鼻乾、咽喉乾燥、皮膚皸裂。防秋燥需要從飲食上加強調節,一是減少辛辣刺激物的攝入;二是盡量多吃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南瓜、板栗、柿子、蓮藕、山藥、白蘿蔔等食物,也可以自製銀耳蓮子粥,薏米粥等。
2.注意腳部保暖 楊登嵙提醒,「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所以要注意適時添衣,尤其是注意腳部保暖。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以起到禦寒作用,避免感冒的發生。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寬鬆一些些,襪子要透氣護膚。
3.「防賊風」別隨意減衣 秋天氣候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賊風往往會乘虛而入,使人生病。受到賊風侵襲,往往會全身痠痛,疲乏無力。防賊風要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
4.「防秋乏」睡眠要充足 養生先養心,秋天適合早睡早起,而到了冬天,就要早睡晚起。另外,秋天容易疲乏,不少人有賴床習慣,想要防「秋乏」,首先要充足睡眠,每天可以比夏天多睡1小時左右,以助人體陰陽平衡和收斂神氣,利於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力。
5.戶外走走抒解抑鬱 秋天人的情緒容易抑鬱,因此要多到戶外運動。登高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
資料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35768
【盛產蔬菜】白胡椒、茭白筍、青花菜芽、青江菜、玉米、糯米椒、橄欖、球芽甘藍
【盛產水果】蔓越莓、柿子、芭樂、洛神、白柚
【民俗】
▶ 吃柿子:霜降吃柿子的緣由來自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因家中貧困又恰逢戰亂時期,朱元璋很多天沒吃飯,恰逢霜降時節,他看見路邊有顆長滿豐盛的柿子樹,使他飽餐一頓免於餓死,在朱元璋功成名就後,再次路過柿子樹,將自己的戰袍解下覆蓋在樹上,將此樹命名為「凌霜侯」。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後才有吃柿子的習俗,象徵著可解災厄、助運及助健康的食物,還有一句俗諺「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
▶ 賞菊:霜降時節,正逢菊花盛開之時,在中國許多文人會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地舉行菊花會,會收集多盆名菊花,並且打造成菊花塔,喝酒、賞菊、作詩,表達出對菊花的喜愛之情。
▶ 拔蘿蔔:有句俗語「霜降蘿蔔」,代表霜降後早晚溫差會特別明顯,告知農民要提早收成蘿蔔,避免蘿蔔在冷的天氣變化下凍壞。
【諺語】
▶ 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後,颱風季節也跟著結束。
▶ 霜降豆,寒露麥:霜降時最適宜種土豆(花生)等豆類植物。
▶ 霜降稻仔齊,牽牛就加伊犁:二期稻作此時若尚未出齊即無效,故說可以加以犁除。
【種植】
▶ 北部:馬鈴薯、捲心菜、皇帝豆、角菜、刈菜
▶ 中部:番椒、火焰菜、蕪菁、番茄、蒜仔
▶ 南部:芹菜、番椒、番茄、蕪菁、火焰菜、萵苣
=======
如果您也想支持小農,了解小農的辛勤苦樂,請安裝努力小農,可以看到更多努力小農努力工作的情況,並可直接向小農購買產品。
努力小農App已推出2.0版,歡迎更新或下載安裝。
手機請至Google Play or Apple Store 下載,或 掃QRcode 。
資料來源:農業部
#努力小農 #二十四節氣 #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