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碳三年
從千分之四倡議到全球土壤醫生計劃
2025-01-08


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在光合菌講習班的一席演講,開啟了我從事農業土壤碳匯之門。




這是農友在大武山文教基金會和食品科學研究所的訓練下,自制成本低廉,用於農漁業效果良好的光合菌,並發表成果。全球土壤醫生計劃仿效這樣面對小農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發揮草根力量。

千分之四,始於足下

2022年10月27日,我第一次在屏東萬丹鄉公所的光合菌講習班上,聽到曹啟鴻老師談到「千分之四倡議」,沒想到這次學習,啟發我從事「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的方向,在一年多的時間,讓「小農種碳」能夠成為黃金標準國際減碳認證的農業碳匯專案,而且今年即將可以產生在國際上可交易的碳權。

曹啟鴻曾任省議員、立法委員、屏東縣長,以及農委會主委,他在2015年聽到法國農業部長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會議第21次會員國大會提出「千分之四倡議」,長年關注環境與農業的曹啟鴻當時是農委會主委,也大力在台灣倡議,因為這項倡議可以同時解決環境(污染和全球暖化),以及農業(土壤劣化和糧食危機)的問題。我也認為這是一項非常好的全球思考,䓍根行動的實踐,曹啟鴻自2016年離開農委會後,回到民間大武山文教基金會,全力投入生物資材,在全台灣各鄉鎮像傳教士一樣,一步步推廣光合菌應用在農業和漁業上,迄今已有超過5,000人參加這樣的光合菌講習,成為台灣農業的生力軍。

接下來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導入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土壤醫生計劃(Global Soil Doctor Programme, 簡稱GSDP),深入農民參與,特別是台灣花東偏鄉,甚至連大學都沒有農業科系,缺乏教育資源,而且花東的氣候、地質、水文都與西部不同,坐擁好山好水,出產好的農作物,又因為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難以登上西部消費者的餐桌或餐廳,而且產銷失調,像中國禁止釋伽進口,花蓮文旦盛產,又遇颱風,數百噸的文旦只好倒掉,成為農民的錐心之痛,也讓青年返鄉視務農為畏途。

希望透過國際計劃,進而與國際合作,拓展知識與市場,讓花東的農民與農產品得以進軍國際市場,而這一些是千里之行,當始於足下 – 土壤。只要土壤能夠肥沃,就能固守土壤有機碳,就是種碳,而種碳最大的力量並非來自外部添的有機物肥料,而是在土壤中以幾何級數分裂茁長的微生物,管理土壤,有很大一部份是在管理微生物的生態,和蚯蚓、昆蟲等小動物及真菌等,這也是土壤醫生著重的重點。


台灣對於農業、糧食、消費與氣候永續問題的意識已經相當成熟,接下來是落地生根,全球土壤醫生計劃可以承接意識,化為具體行動。

我們忘了土壤的重要性




從岩石變成1公分的土壤要花6萬多年的時間,這要靠陽光、水、植物、微生物、動物的合作,才能變成土壤。而破壞只要幾秒鐘,所以土壤教育從農民開始,到企業,再到消費者。

土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穩定的關鍵因素。由於大規模掠奪性的農業生產方式、過度開發、污染等原因,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已經劣化,威脅到了糧食安全和生態平衡。在美國有些科學家和倡議組織估計,美國的工業化的大型開發,土壤死亡,如此下去,美國的土壤不足以供養未來60年。








我們如果把農業的土壤照顧好,台灣的農業才有希望。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了全球土壤夥伴計劃(GSP),旨在動員和協調各方力量,保護和管理好這一珍貴資源。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地區,大量的森林被改作農地,使全球暖化危機更加惡化。

「全球土壤夥伴計劃Global Soil Partnership」於2011年成立,是一個開放、自願和包容的平台,涵蓋了政府、國際組織、民間社會、科研機構、農民組織等各種利益相關者。該計劃的目標是促進可持續土壤管理(Sustainable Soil Management, SSM)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的實施,並支持各國制定相關政策和行動計劃。該計劃還致力於提高公眾對土壤重要性的認識,並推動國際合作和資源動員。

即使台灣不是會員國,但不足以阻止台灣的農民成為世界公民,主動積極參與全球土壤伙伴計劃,盡世界公民義務,也享有國際研究產生的果實。

全球土壤夥伴計劃下設有五個主要工作組,分別涉及以下領域:土壤資訊與資料;土壤政策與法規;土壤研究與技術;土壤教育與訓練;以及土壤倡導與溝通。這些工作組根據全球土壤夥伴計劃的五年實施計劃(2017-2022),制定了具體的活動和產出。

我們選擇土壤教育與訓練,這是最具創新性和影響力的一個是全球土壤醫生計劃(GSDP),它是一個農民對農民訓練計劃,旨在建立農民的可持續土壤管理的能力,支持該國政府和利益相關者,滿足農民社區的需求。該計劃通過提供在線和離線的教育材料和訓練模組,幫助農民學習如何使用簡單而有效的工具來評估和改善土壤健康。該計劃還鼓勵農民之間互相學習和交流,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共享網絡。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2019年才開始,經過3、4年的試驗,推往全球,我們現在加入正是時候。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在國際上也才剛開始,自2019年開始,在九個國家實施,包括孟加拉國、布基納法索、哥倫比亞、埃及、肯尼亞、馬拉威、墨西哥、菲律賓和烏干達。目前,該計劃已經培訓了近3500名農民,其中400多人獲得了土壤醫生證書,並在自己的社區推廣和傳授可持續土壤管理的好做法。該計劃的實施效果顯著,不僅提高了土壤質量和農業產量,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和食物的營養價值。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是全球土壤夥伴計劃的一個重要倡議,目的是通過培訓和裝備農民和其他土壤使用者,透過農民與農民的溝通對話,使他們能夠識別和治療土壤健康問題,相互學習,並實施永續的土壤管理。

在台灣,我們將全球土壤醫生計劃,並展開第一年的「全球土壤醫生計劃」,在花東地區訓練出20位土壤醫生,並由土壤醫生在其所在社區每人至少開辦一場土壤醫生社區訓練,實際進行土壤醫生的訓練,第一年可以建立200公頃的土壤醫生服務區域。建立偏鄉土壤醫生網絡,並結合環境與食農教育,建立循環農業食物鏈價值鏈的永續目標路徑圖。


土壤醫生也是地球的醫生


近年永續農業的課程非常興盛,許多小農熱中有機農業,有助於未來土壤醫生計劃的推動。

該計劃的總體目標是透過為農民提供有關如何保持和恢復良好土壤條件和功能的聚焦培訓,加強農民在永續土壤管理(Sustainable Soil Management,SSM)原則方面的能力。它還有助於提高全球土壤意識。該計劃在泰國成功實施,成千上萬的農民能夠獲得創新的土壤管理技術。隨後,它在孟加拉、馬拉威和墨西哥成功擴大了農民對農民的培訓計畫。它將繼續為小農的利益建立強有力的合作夥伴關係,使他們能夠擴大此一低成本高成效的 SSM 實踐。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是一項農民對農民的培訓計劃,旨在培養農民永續續土壤管理的能力,同時支持各國政府和利益相關者滿足其農村社區的需求。這個國際的線上平台為農民、政策制定者、發展規劃者、農業推廣工作者、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和任何其他有興趣傳播土壤作為重要資源的重要性的從業者/利益相關者提供支援,以幫助他們在各國各地區進行實地的土壤支援行動。

全球土壤醫生的教材與教程深入淺出,包括以下內容:

1a.全球土壤醫生計畫如何實施?

1b.全球土壤醫生計畫如何實施?.

2.如何成為土壤醫生?

3.為什麼你的農作物長得不好?

4.什麼是土壤?

5.如何採集土壤樣品?

6.如何最好地管理土壤?

7a.土壤的物理性質是什麼?

7b.土壤的生物和化學特性是什麼?

8a.什麼是土壤犁底層?

8b.如何預防和修復土壤犁底層?

9a.什麼是水土流失?

9b.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水土流失?

9c.如何減少風對土壤的侵蝕?

10a.什麼是土壤有機質?

10b.如何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11a.什麼是土壤養分?

11b.如何管理土壤養分?

12a.什麼是土壤pH值?

12b.什麼是土壤酸化?

12c.如何減少土壤酸化?

13a. 什麼是鹽土和鈉土?

13b.如何防止土壤鹽化、固化?

13c.如何管理受鹽影響的土壤?

14a.什麼是土壤污染?

14b.如何防治農田土壤污染?

15a.什麼是土壤生物多樣性?

15b.如何增強土壤生物多樣性?

這些課程將以A0海報,和簡單的講義,和實作練習所構成,同時會產生與國際溝通的報告,和全球其他地區的小農互動。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保護和復育我們的土壤!

 

About Us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是1990年發起地球日,和1992年台灣環保團體參加地球高峰會後決定成立的基金會,推動綠色消費運動。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是因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環安、農安、食安而設立的營利機構,開發「努力小農 App」,並從事國際自願性減碳專案,幫助小農取得國際碳權認證,實踐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