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2025 二十四節氣 -- 清明
2025-04-04



【清明】4月4日


【節氣特性】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跟節日並稱的節氣,此時春暖花開,景色清明,水稻將陸續進入幼穗分化期。但是氣候仍不穩定,若霪雨紛紛,作物生長極易受影響,氣溫變化大,冷熱無常。若吹北風,溫度降低,一期稻作若 正值孕穗期,將影響收成。

【氣候特徵】

清明期間本局全臺平地測站,1981~2010 共30 年平均之平均氣溫約22.1℃、平均最高氣 溫約25.8℃、平均最低氣溫約19.1℃、平均相對濕度約78.8%、4 月上半月累積平均降水 量約60.9 mm、4 月上半月累積平均降水日數約6.3 天。

【健康特性】

清明是陽氣旺盛、肝火旺盛的節氣,養生重點就在「養肝顧脾」。除了乍暖還寒,梅雨也讓濕氣攀升。從中醫的觀點來說,正是風邪與濕邪容易侵擾人體的時候,容易產生:風濕性關節炎、過敏、上呼吸道感染、脾胃消化差、疲倦無力、水腫頭暈等症狀。建議平時多注意保暖,隨身預備薄外套,避免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讓身體機能失去平衡,也可食用四神湯、薏仁、紅豆等,有助於身體排濕。


【盛產蔬菜】四季豆、箭竹筍、黃豆芽、龍鬚菜、扁豆、地瓜葉、秀珍菇、蘆筍


【盛產水果】青梅胭脂梅、烏梅


【民俗】





▶ 習俗一:掃墓 傳統認為祖先的墓碑與後代子孫的興衰有相當大的關聯,而後代子孫將祖墳上的雜草進行清理,並獻上花果、線香進行祭拜的行為就稱為掃墓。

▶ 習俗二:掛柳枝 因清明正是柳樹抽枝發芽的時期,且柳樹的生命力頑強、容易生長,所以插柳枝、編成柳帽或飾品戴在頭上、掛在門前就被民間作為避邪之用。

▶ 習俗三:
清明節必吃的習俗美食與特殊意義

清明節吃潤餅/春捲的習俗意義:寒食節、追思前人

清明節吃潤餅是眾所皆知的習俗之一,唉家唉戶都會祭拜及品嘗好吃的潤餅/春捲,不論是素食口味,還是葷食風味,都大人有愛。而清明節吃潤餅的習俗意義在於: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禁火節,當天人們不生火炊飯,於是便把家中食物配菜包裹進麵皮裡,除了當天品嘗之外,也方便前往祭墓時攜帶與食用,而如此美味的佳餚,也開始用於祭拜祖先、前人,除了方便之餘,也藉此追思祖先。

清明節吃草仔粿的習俗意義:子孫富貴發財

草仔粿,又稱為「青糰子」,早在清朝時期便已出現的習俗食物,除了品嘗之外,清明節吃草仔粿的意義有「拜粿生財產」的意思,也就是祈求祖先保佑後子孫們來年能財源滾滾、發大財。

清明節吃紅龜粿的習俗意義:延年益壽

清明節除了品嘗草仔粿之外,還會吃「紅龜粿」。紅龜粿這種美食通常會在外表印製「烏龜」的形狀,在傳統習俗中,烏龜象徵「長壽」,有延年益壽的意思喔!

清明節品茶葉的習俗意義:對先人崇高的敬意

茶葉在古時是一種神聖的產物,在供奉神明、佛祖或追思時,除了會供奉祭品之外,也會供上一壺(杯)清茶,以示敬意,而古時人們「視死為生」,生前享受的美食,死後也要能享受,所以,各大佳節除了準備備品之外,也會供上一杯好茶來追思前人。

▶ 習俗四:踏青出遊 和掃墓一樣,踏青也是源自於上巳節的習俗。三月正值春天,好天氣的日子就適合全家出遊野餐,且古時候婦女被規定平日只能在家相夫教子,沒特別原因不許出門,在清明時婦女就被允許穿新鞋出遊一起欣賞風景,稱為「踏青」。

【諺語】

▶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清明日吹南風主豐年,吹北風則歉收。
▶ 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清明日晴則日後多雨水,當日雨反而會有旱災。
▶ 三月死魚鰡,六月風撲稻:三月少雨,六月多風。
▶ 雨淋墓頭紙,日曝穀雨田:清明下雨,穀雨多半會放晴。
▶ 清明芋,穀雨薑:這是說清明為適合種植芋頭、生薑的時候。


【種植】

▶ 北部:掛薯、荇菜、豆薯、莧菜、萵苣、筊白筍、落花生、甘薯
▶ 中部:萵苣、筊白筍、甘薯、鍋仔菜、大豆、黃麻
▶ 南部:烏豆、皇帝豆、芥菜、大豆、黃麻、白豆、筊白筍

【漁產】
▶ 基隆:梳齒、加蚋魚、鰮魚、沙魚、烟仔魚
▶ 澎湖:白鯧、加蚋魚、鰮魚、沙魚、烟仔魚
▶ 蘇澳:飛魚、目吼、鰮魚、沙魚

如果您也想支持小農,了解小農的辛勤苦樂,請安裝努力小農,可以看到更多努力小農努力工作的情況,並可直接向小農購買產品。

努力小農App已推出新版,歡迎更新或下載安裝。

手機請至Google Play or Apple Store 下載,或 掃QRcode 。

     

資料來源:農業部

#努力小農  #二十四節氣  #清明

About Us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是1990年發起地球日,和1992年台灣環保團體參加地球高峰會後決定成立的基金會,推動綠色消費運動。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是因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環安、農安、食安而設立的營利機構,開發「努力小農 App」,並從事國際自願性減碳專案,幫助小農取得國際碳權認證,實踐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