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碳三年
駕馭綠色轉型:投資者視角的碳市場、氣候策略與自然正向投資指南
2025-06-16
 駕馭綠色轉型:投資者視角的碳市場、氣候策略與自然正向投資指南
參加黃金標準2025年雙年會的紀錄


舉辦場地在景色、氣候怡人的巴黎市花卉公園,不時有幼稚園的老師帶著學童到公園活動,我們今天的努力與改變,是為了給後代一個安居樂業的天地。

I. 前言

2025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黃金標準在巴黎召開雙年會,這正好呼應10年前聯合國發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和在巴黎召開氣候變遷會員國第21次會議(COP21),並簽定了《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巴黎協議第6章定義了國際的減碳目標和執行方式,包括6.2各國政府的責任與自主減碳貢獻的承諾,6.4自願性減碳和碳交易原則。這些人類共同的協定已過了10年,恰好可以檢視過去,並展望未來,共同分享一起行動。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天地和氣公司(專案開發)董事長方儉,與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顧問謝景貴出席。

到巴黎,不免要去塞納河畔走走,巴黎聖母院大火後修復得差不多,也應去看看,同時為了克服時差,清晨6點多到巴黎戴高樂機場,搭巴黎捷運加巴士,一路問路,還走錯路等錯車,終於在10點多到了Airb&b的民宿後,就出門蹓躂,搭地鐵進入市區,直奔聖母院。可惜聖母院已經排了一群觀光客,我們就去找一家正宗塞納河的「左岸咖啡」,谷歌一下,一家出名的Les Deux Magots,如果翻譯成中文,就是「雙叟」之意,恰好符合我們這兩個年逾六旬的老翁去朝聖。沒想到所謂「雙叟」是兩個19世紀清朝穿了官服的老頭,而這兩個老頭其實是當時巴黎人虚構的捏出來的人偶。我們二老就在這兩個虚擬人偶前拍了張照片為念。

希望此行能夠把小農種碳推廣到國際上,幫助小農們克服全球氣候變遷,同時產生更好的糧食和碳資產、碳權,與國際接軌,行銷全球,做到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


千里迢迢到巴黎,兩個台灣來的老頭兒,為了克服時差來到雙叟咖啡廳(Les Deux Magots)。


2025年黃金標準雙年聚會在巴黎進行,繼2023年倫敦的會議後,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會議由黃金標準CEO Margaret Kim開幕致詞。


II. 執行摘要

當前,永續金融格局正經歷一場快速的演變,從最初以聲譽為導向的實踐,轉變為以實質風險管理和長期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策略要務。投資者必須認識到氣候與自然相關風險日益增長的財務影響,這些影響透過整合視角才能獲得最全面的理解。全球碳市場儘管面臨誠信挑戰,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正朝著高品質碳信用和增強透明度的方向邁進。同時,自然整合正成為一個關鍵的新領域,提供顯著的協同效益和新的投資途徑,儘管這需要創新的融資模式。

為此,投資者應優先考慮那些展現「減排優先」策略的企業,並輔以穩健、可驗證的碳抵銷方案。透過利用先進的測量、報告與驗證(MRV)技術,加強盡職調查,對於駕馭市場複雜性和規避漂綠風險至關重要。積極與投資組合公司和政策制定者互動,將有助於塑造一個透明、高誠信的市場。此外,將投資分散至高潛力的區域碳市場,並探索新興的自然正向工具,例如生物多樣性信用,將有助於釋放長期價值。

在會議中我們發表關於在台灣全島、日本能登里山、中國五常、台灣池上的「小農種碳(Small Farmer’s Carbon Farming Projects)」回應此次會議主題「為人與自然的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for People and Nature)」,提出以小農為主,土壤有機碳碳匯方法學,永續目標導向,將食物的供應鏈,轉化為永續影響力的價值鏈,真實、誠信、透明的提供企業ESG永續投資的新典範轉移模式。

III. 企業永續發展典範的演進:從聲譽管理到實質風險與價值創造


展望2030年的目標:1億人的生活品質改善,10億噸二氧化碳減排與移除,1千億美元的分享價值。

本節將闡述企業如何看待和管理永續發展的根本性轉變,從單純的公共關係活動轉變為由實質財務風險和機遇驅動的策略要務。

企業驅動因素的轉變:超越漂綠


黃金標準和企業、顧問、民間機構的代表討論企業在永續的角色與行動。

歷史上,企業的永續發展努力往往受聲譽考量驅動,旨在提升公眾形象或滿足基本的利害關係人期望1。然而,現今的動機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會議紀要明確指出,企業應對氣候和自然挑戰的動機正從「聲譽驅動轉向實際風險管理和建立韌性」3。外部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強調永續發展是「聲譽、利害關係人信任和財務績效的核心驅動力」 1,以及企業「建立韌性、激發創新並為利害關係人創造長期價值」 2 的途徑。

永續發展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開支,而是一種策略必需品。將永續發展與「風險管理」、「韌性」和「長期價值創造」 1 連結,意味著企業已認識到環境和社會因素不再是外部性問題,而是營運連續性、供應鏈穩定性、法規遵循以及最終財務可行性的內在組成部分。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代表永續發展績效正成為衡量企業基本健康狀況和未來盈利能力的更為穩健和持久的指標,而非僅僅是一種「感覺良好」的指標。因此,強大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實踐,成為財務分析的關鍵組成部分。

氣候相關轉型與實體風險的財務影響

氣候變遷帶來顯著的財務風險,可分為轉型風險(政策、法律、技術、市場、聲譽)和實體風險(急性與慢性)。轉型風險可能導致營運成本增加(例如,遵循成本、保險費),資產減記/減值,現有資產因政策變革而提前退役,產品和服務需求減少,以及資產重新定價(例如,化石燃料儲備、土地估值、證券估值)4。實體風險則表現為生產能力下降導致的收入減少(例如,供應鏈中斷、運輸困難),勞動力負面影響導致的收入減少和成本增加(例如,健康、安全、缺勤),資產損壞/提前退役,營運/資本成本增加,以及保險費上漲4。此外,企業未能減輕或適應氣候變遷,或未能充分披露重大財務風險,也面臨日益增長的訴訟風險4

分析顯示,將氣候與自然相關風險整合到情境分析中,將產生「實質上不同的風險評估」 5。這意味著與單獨分析這些因素相比,整合方法能提供對生物物理和經濟風險更細緻、更全面的理解。如果金融機構和企業僅評估氣候風險(例如,碳排放)而忽視自然退化(例如,生物多樣性喪失、水資源短缺),它們可能會低估其真實的風險敞口。例如,一個以氣候為重點的造林項目,如果涉及單一栽培,可能會無意中產生生物多樣性風險5。這顯示,孤立的方法可能導致不完整的風險概況和潛在的資本錯配。投資者若能採取整合視角,將對財務穩定性風險有更準確和穩健的理解,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並可能發現隱藏的脆弱性或機會。

企業領導者的「透明度、實質性與時間」衝擊

永續發展策略的三個關鍵要素(透明度,實質性,時間)被一再強調,它們對企業領導者提出了深刻的要求。首先是「透明度衝擊」,要求企業必須正視現狀,而非粉飾太平3。這直接回應了日益嚴格的漂綠審查以及對真實報告的需求1。其次是「實質性衝擊」,指示企業應專注於對自身業務最重要且能產生真正影響的領域3。這與風險管理轉變相符,確保資源有效分配1。最後是「時間衝擊」,呼籲企業領導者需著眼於長期問題,而非僅關注短期成果3。這對於許多永續發展效益(特別是自然解決方案)需要較長週期才能顯現的情況尤為重要8

這些「衝擊」不僅是營運指導方針,更是策略要務,要求企業進行文化和系統性的轉變。 「透明度衝擊」直接對抗普遍存在的漂綠問題,推動真實行動和可驗證的主張,這對投資者信任至關重要。 「實質性衝擊」確保永續發展努力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深入整合到核心業務營運中,專注於真正影響財務績效和韌性的領域。 「時間衝擊」則解決了短期財務報告週期與氣候和自然挑戰長期性質之間固有的不匹配問題,迫使領導者投資於企業的未來證明。總體而言,這些「衝擊」意味著,擁抱這些原則的企業更有可能在長期內更具韌性、創新性,並最終更具價值,從而吸引尋求永續回報的成熟投資者。

表1:氣候相關風險(轉型與實體)的財務影響摘要

風險類型 子類別 潛在財務影響
轉型風險

政策與

法律

營運成本增加(遵循成本、保險費),資產減記/減值,產品與服務需求減少導致的罰款或判決,現有資產提前退役 4
技術 資產減記與提前退役,產品與服務需求減少,新技術研發支出,技術開發資本投資,採用新實踐與流程的成本4
市場 消費者行為改變導致的商品/服務需求減少,投入價格變動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能源成本的突然變動,收入結構與來源變化,資產重新定價4
聲譽 商品/服務需求減少導致的收入減少,生產能力下降導致的收入減少(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管理與規劃負面影響導致的收入減少,資本可用性降低4
實體風險 短期 生產能力下降導致的收入減少(運輸困難、供應鏈中斷),勞動力負面影響導致的收入減少和成本增加,資產損壞/提前退役,營運成本增加,資本成本增加,保險費增加與保險可用性降低4
長期 (同上,因長期氣候模式變化引起) 4

這份表格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簡明、結構化的氣候變遷相關財務風險概覽。它有助於快速識別投資組合中的潛在脆弱性,並理解氣候與自然相關財務風險的全面性。這對於風險評估至關重要,並能為策略性資產配置提供資訊,因為它突顯了氣候變遷可能影響財務績效的各種途徑。

IV. 全球碳市場:動態、誠信與區域機遇

本節將深入探討碳市場的複雜性,審視其基本原則、誠信的關鍵重要性以及新興的區域格局。


在碳交易市場中如何使用數位工具,加強在誠信方面的創新。

市場基本面與誠信:在新興市場中建立信任

會議講者們強調,企業應首先減少自身排放,然後再投資高品質碳抵銷以清除剩餘排放,這兩者在氣候策略中同等重要。例如,法國政府發布了一份文件,要求企業應首先減少至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然後再透過高品質碳資產來清除剩餘排放3。碳市場面臨的關鍵挑戰包括缺乏穩定且可預測的政策和標準框架,這增加了不確定性並阻礙了企業的投入。許多企業也因擔心成為批評目標而害怕公開其氣候行動3。市場增長的機會在於建立清晰的框架(類似於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和引人入勝的敘事,以及市場基礎設施的進步,例如數據透明度和強大的註冊系統3

漂綠疑慮: 市場因「漂綠」問題而受到嚴格審查,即組織呈現誤導性的環保形象6。漂綠的跡象包括購買碳信用額度而非減少自身碳足跡、不當宣傳碳信用額度、購買不可靠或與自身活動不符的碳信用額度,以及不遵守法律 6。導致漂綠的具體信用層面風險包括:附加性問題(若無項目及其碳信用收入,減排是否仍會發生)、洩漏(排放活動轉移到項目邊界之外)、實體逆轉(儲存的碳重新釋放)以及監測風險(反事實或績效數據薄弱)7。由於質疑碳信用項目可信度的負面科學和媒體報導,自願碳市場在2023年至2024年間經歷了顯著挫折,導致市場萎縮了61% 11

永久性風險: 這指的是項目(例如,樹木)儲存的碳未來可能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從而破壞預期氣候效益的可能性 12。雖然緩衝儲備被用作保險機制,但沒有任何逆轉風險可以永久保險,而且對於樹木/土壤項目而言,長期內發生逆轉的可能性接近100% 12

轉向高品質碳信用: 儘管面臨挑戰,自願碳市場預計在2024年至2030年間將以34.6%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這得益於對高誠信碳信用的需求 11。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要求更強的驗證、附加性、永久性以及對漂綠的嚴格審查 11。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推出了核心碳原則(CCPs),作為信用品質的「標準中的標準」,這被認為對投資者的盡職調查至關重要 11

去除信用與協同效益的需求增加: 市場正從減排信用轉向去除信用,預計到2030年,去除信用將佔市場的35%(高於目前的15%),儘管其成本更高11。碳信用正日益與生物多樣性和社會協同效益掛鉤,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保持一致,成為全球市場的關鍵特性11

數位基礎設施的影響: 市場基礎設施的進步,例如數據透明度和強大的註冊系統,正在幫助市場擴大和標準化 3。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不可變且透明的碳信用交易記錄,防止重複計算13。衛星監測為土地利用變化和森林砍伐提供獨立驗證,增強誠信度。主要買家如微軟、雀巢和貝萊德現在要求所有信用購買都進行衛星驗證,預計到2027年,90%的自願碳市場交易將要求遠端感測驗證11。人工智慧演算法可以分析大量數據以檢測碳市場活動中的異常和潛在欺詐,將透明度從手動審計轉向自動化監測11。人工智慧模型可以以80-90%的準確性預測洩漏風險11

自願碳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關鍵的轉型,從一個分散、容易受聲譽影響的市場,轉變為一個日益受法規調整、高誠信標準和技術驗證驅動的市場。最初會議紀要中提到的「缺乏穩定、可預測的政策」導致的不確定性,阻礙了企業的投入3,現正透過對「高誠信信用」的轉變11 以及ICVCM核心碳原則等標準的出現11 來解決。過去普遍存在的漂綠問題6 和市場萎縮11 迫使市場從「相信我們」轉向「證明它」,這得益於衛星監測和人工智慧等數位MRV技術11。這種技術飛躍,加上法國憲章等監管推動9,顯示市場正從早期、監管較少的階段走向一個專注於穩健、可驗證影響的成熟階段。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市場風險的降低,使其對尋求真實氣候行動和降低聲譽風險的機構資本更具吸引力,從而加速其擴張。

此外,技術進步,特別是在測量、報告與驗證(MRV)方面,正在使可靠的項目數據更容易獲得,將碳市場從「相信我們」轉向「證明它」,從而降低投資風險並加速市場增長。自願碳市場的核心問題一直是難以驗證碳信用的真實影響和誠信度,這導致了漂綠指控和投資者懷疑6。多個資料來源反覆強調,透過衛星監測、光達、高光譜成像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證明它」11。這些技術提供了客觀、即時和可擴展的驗證,擺脫了對自我報告或不頻繁審計的依賴13。透過減少資訊不對稱和提高透明度,這些工具直接解決了投資者的主要擔憂,使評估項目品質和減輕非附加性、洩漏和永久性等風險變得更加容易7。這種增強的可信度是吸引更大規模私人投資並促進市場流動性和標準化的關鍵推動因素。

主要區域發展與互操作性:釋放全球潛力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國家交易所(Bursa Malaysia)於2022年12月推出了武沙碳交易所(BCX),這是全球首個符合伊斯蘭教法的交易所,並接受Verra和黃金標準等獨立全球標準3。作為國家交易所,Bursa Malaysia隸屬於財政部,肩負著確保碳市場公平性、促進生態系統發展以及參與政策制定的國家責任3。預計到2026年,馬來西亞將對鋼鐵和能源部門實施碳稅,其收入將再投資於綠色技術計畫和研究 3。這是馬來西亞向循環經濟轉型並於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更廣泛策略的一部分15。然而,挑戰包括企業購買碳信用額度興趣不高,合格碳信用額度有限(最初僅限Verra),以及國內項目儲備不足,最初拍賣的信用額度來自國外(柬埔寨、中國) 3。機會存在於與黃金標準的積極合作以及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的成立。馬來西亞還明確表示,在BCX上交易的自願碳信用額度可以出售給外國公司,而不會影響國家減排目標3

馬來西亞正策略性地將自己定位為碳市場的區域領導者,但其成功取決於克服國內需求側挑戰和培育強大的本地項目儲備,這將需要重要的政策和跨部門協調。馬來西亞開創性的BCX,特別是其符合伊斯蘭教法的性質3,顯示其在全球碳市場特定利基領域的領導雄心。即將實施的碳稅15 是一個強烈的政策信號,旨在創造國內需求。然而,報告中提到的「馬來西亞市場缺乏興趣」和「項目儲備有限」17 是重大的內部障礙。對自願市場機制的依賴17 意味著,如果沒有更強的監管推動(例如,碳稅的全面實施和潛在擴大),儘管其基礎設施先進,市場仍可能難以獲得牽引力。這為投資者呈現了一個微妙的投資圖景:強大的政府意圖和基礎設施,但國內市場動態仍處於萌芽階段,需要仔細監測政策演變和本地項目發展。

印尼: 印尼政府將碳市場視為實現氣候減緩目標的重要工具3。印尼於2025年5月與黃金標準簽署了相互認可協議(MRA),這是進入國際碳市場的關鍵里程碑3。該MRA允許國內自願碳項目透過黃金標準認證,從而增強國際認可18。該MRA促進了雙重認證(黃金標準和印尼的SPEI機制),從而增強了國際可信度和對國家法規的遵循 18。印尼擁有廣闊的熱帶森林、泥炭地和紅樹林,賦予其巨大的碳固存潛力,並使其在高品質碳信用交易中處於獨特領先地位,潛在價格可達每噸80-100美元 19

印尼與黃金標準簽署的相互認可協議是解鎖其巨大自然碳潛力的策略性舉措,透過增強國際可信度,顯示其對高誠信、全球認可的碳資產的堅定承諾。印尼在碳固存方面的「自然優勢」19 巨大,但其實現取決於市場准入和信任。與黃金標準的MRA18 直接透過將國家項目與全球公認的高誠信標準對齊來解決這個問題。雙重認證(黃金標準+SPEI)是一種巧妙的機制,旨在彌合地方治理與國際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買家信心18。這種策略性對齊使印尼成為潛在的高級自然碳信用來源,為那些尋求可驗證影響和國際碳市場流動性的投資者創造了明確的投資機會。

肯亞: 肯亞在碳市場框架的發展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並於去年簽署了碳市場法規。預計到今年底前,將有三項草案法規發布,涵蓋登記、交易和非市場方法3。已設立了指定國家主管機關(DNA)和國家碳市場管理局登記處,並正在探索建立數位登記處3。2023年《氣候變遷(修正)法案》和2024年《碳市場條例》規定了社區利益分享:公共/社區土地上基於土地的項目,其總收益的至少40%必須用於社區;非基於土地的項目則為25% 20。然而,挑戰包括立法頒布速度過快(限制了公眾參與)、缺乏明確的「碳權」定義、有爭議的社區發展協議(CDA)模式,以及國家環境管理局(NEMA)雙重角色可能導致的利益衝突20

肯亞迅速發展穩健的碳市場框架,特別是其對社區利益分享的重視,使其成為公平碳金融領域的領導者。然而,成功的實施將取決於解決治理問題和確保真正的社區參與。肯亞迅速的立法行動 3 顯示了建立碳市場的強烈政治意願。強制性的社區利益分享百分比20 是一個進步且值得稱讚的特點,直接解決了與大型土地項目相關的社會公平問題。這可能使肯亞的項目對影響力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然而,所指出的關於立法速度、不明確的「碳權」和CDA模式的挑戰20 突顯了潛在的治理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損害項目的長期穩定性和社區支持。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雖然框架很有前景,但對項目層面的治理、土地保有權和真正的社區協商進行徹底的盡職調查將是確保環境誠信和運營社會許可的關鍵。

東協共同碳框架(ACCF): 東協地區的碳市場具有巨大的減排潛力,預計在2025年至2050年間可產生高達3兆美元的累積收入3。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和新加坡等五個碳市場協會已簽署協議,目標是建立可互操作的碳市場,初期從自願市場開始,最終過渡到履約機制3。ACCF旨在簡化碳信用生產、增強市場流動性並協調成員國的國內方法 21。然而,挑戰包括企業購買意願不足、投資者對需求來源的擔憂以及性質型項目複雜性高等3

東協地區向可互操作碳市場(ACCF)的邁進,代表了大規模跨境碳金融的重大機遇。然而,要充分發揮其潛力,需要克服碎片化問題並刺激超越國界的強勁企業需求。預計的3兆美元收入潛力3 以及可互操作市場的合作協議3 預示著區域碳金融的巨大機遇,解決了當前「國家政策拼湊」的問題21。這種互操作性可以顯著增強市場流動性和價格效率21。然而,持續存在的「企業購買意願不足」和「投資者對需求來源的擔憂」3 顯示,儘管供應側潛力巨大且框架正在發展,但需求產生和市場深度仍然是ACCF成功的關鍵。對於投資者而言,這突顯了需要監測跨境需求信號和政策激勵的發展,這些信號和激勵可以推動企業參與,超越國家合規要求。

表2:區域碳市場概覽與投資準備度

國家/地區 主要倡議/市場特點 監管狀況/成熟度 主要挑戰 主要機遇 投資者影響

馬來

西亞

武沙碳交易所(BCX),全球首個符合伊斯蘭教法的交易所,接受Verra和黃金標準3 預計2026年實施碳稅15 企業購買意願低,國內項目儲備有限3 伊斯蘭金融,與黃金標準合作,可向外國公司出售碳信用3 早期風險/回報,關注高誠信度,長期增長潛力
印尼 與黃金標準簽署MRA,促進國際市場准入3 總統條例98/2021和環境部條例21/2022提供法律基礎18 雙重認證流程的具體實施細節尚待明確18 巨大碳固存潛力,國際認可,潛在溢價19 關注高誠信度,國際市場准入,自然資本投資
肯亞 簽署碳市場法規,設立國家碳市場管理局登記處,強調社區利益分享 3 氣候變遷法案2016(2023修正),碳市場條例202420 立法速度快,碳權定義不明,社區發展協議模式爭議20 公平碳金融領導者,高自然資本潛力,國際合作談判 3 社會影響潛力,治理風險考量,新興市場機會
東協(集體) 東協共同碳框架(ACCF)協議,旨在建立可互操作的碳市場3 逐步從自願市場過渡到履約機制3 企業購買意願不足,投資者對需求來源擔憂,性質型項目複雜性高3 巨大減排潛力2025-2050年達3兆美元,區域規模效應,市場流動性提升3

區域規模投資,長期增長,需關注需求信號與政策協調

這份表格提供了一份比較分析,使投資者能夠迅速掌握不同區域碳市場的獨特特徵、優勢和劣勢。它有助於識別哪些市場符合特定的投資策略(例如,符合伊斯蘭教法的投資、高社會影響力投資、大規模區域性投資),並評估其投資準備度,從而促進多元化或專業化策略。

V. 自然整合:永續投資的新前沿

本節將探討氣候與自然之間的關鍵連結,強調自然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資本估值的新興市場。

氣候-自然匯合危機:系統性風險的整合解決方案

會議紀要明確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保育之間存在日益增長的「匯合危機 (Integrated Crisis)」,強調將氣候與自然議題整合到企業策略中的重要性3。講者們一致認為,解決方案也必須是整合性的3。研究證實,將氣候與自然相關風險整合到情境分析中,與單獨分析這些因素相比,能提供「實質上不同的評估」以及「對生物物理和經濟風險更細緻、更全面的理解」5

這種對「匯合危機」的明確承認,以及整合風險評估產生「實質上不同」結果的發現,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僅關注碳排放(氣候)而忽略生物多樣性喪失、水資源短缺或土地退化(自然)會導致對企業或投資組合真實風險敞口的理解不完整,甚至可能產生誤導。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傳統的僅限氣候的ESG框架已不足夠。評估企業如何管理其氣候和自然足跡,以及這些策略如何整合,將對於識別具有韌性的企業、避免不可預見的風險或錯失的機會至關重要。這擴大了必要的ESG盡職調查範圍。

自然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投資潛力、協同效益與融資挑戰

自然解決方案(NbS)具有巨大的潛力,每年可減少約100億噸的碳排放3。除了氣候效益,NbS還提供顯著的額外效益,例如生物多樣性恢復和社會效益3。例如,印度和盧安達的項目透過植樹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支持當地社區生計,展示了「自然與人共同努力」的成功模式3

然而,NbS面臨顯著的融資挑戰,多數依賴自願碳市場。這些解決方案通常需要景觀尺度的部署,並涉及與非政府組織、政府甚至競爭對手合作,這是一個複雜且資源密集型的過程3。為了獲得董事會支持,必須提出堅實的商業案例,而非僅憑「做正確的事」3。穩健的法規和財務披露框架(如TNFD和TCFD)也是重要的推動因素 3

NbS的長期財務效益: NbS有助於降低氣候風險和損害(例如,防洪、緩解乾旱),改善廣泛的福祉(更健康的環境、更好的飲用水),使投資面向未來(比「灰色」基礎設施更智慧、更便宜的長期替代方案),增強系統韌性,並實現長期成本效益8

不作為的風險(不投資NbS): 推遲投資NbS將導致氣候損害升級(例如,到2050年荷蘭的氣候損害可能達到775億至1738億歐元),不可保險的風險(例如,大洪水),資產貶值,以及未來成本增加8

擴大NbS投資的挑戰: 一個重大挑戰是難以將與適應相關的效益貨幣化,這使得難以吸引對提供積極適應成果(例如,「綠色基礎設施」NbS帶來的社會和生物多樣性效益)的項目進行投資22。現有的大部分自然相關投資都集中在提供誘人商業回報的成熟經濟部門,例如永續農業和林業22

擴大NbS投資的機會: 關鍵機會包括投資於評估適應效益的方法,以及開發降低投資風險的機制,例如混合融資和發展金融機構的支持22

儘管NbS具有顯著的長期財務效益和協同效益,但它們在適應效益的貨幣化方面存在關鍵差距,這需要創新的混合融資模式和穩健的估值方法來吸引所需的大規模私人資本。會議紀要強調了NbS的「巨大潛力」和「額外效益」3,其他資料來源也詳細說明了其可觀的長期財務效益和不作為的高昂成本8。然而,核心挑戰在於「融資挑戰,嚴重依賴自願碳市場」3,更具體地說,是「適應相關效益難以貨幣化」22。這造成了一個悖論:NbS在長期內至關重要且具有財務效益,但其更廣泛、通常未貨幣化的效益(特別是適應和社會效益)阻礙了尋求明確商業回報的私人投資。這意味著,為了擴大NbS規模,金融部門需要超越傳統的投資回報率指標進行創新,擁抱混合融資、去風險機制,並開發新的估值方法,以捕捉所有效益,使這些項目對更廣泛的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自然資本估值與新興市場:新的投資途徑

黃金標準的自然責任框架: 這個新框架旨在幫助企業理解、衡量並透明地揭露其對自然的影響。它鼓勵企業首先減少負面影響,然後尋找機會推動價值鏈內外的積極變革,並最終為全球轉型做出貢獻3

黃金標準的「真實價值」評估: 黃金標準透過使用價值驅動模型來評估碳信用的「真實價值」,該模型考慮了特定項目的全部環境、社會和經濟影響。遵守保障措施、與當地利害關係人互動並提供超越碳的發展效益的項目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共享價值23

「自然會計」標準: 作為衡量自然狀態的科學標準,「自然會計」在建立信任、透明度和誠信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它透過將自然指標與碳信用額度掛鉤來為自然創造價值3。它提供了一個透明、可負擔、可驗證和可認證的環境會計框架,以指導自然資本的投資、政策和管理決策,包括碳協同效益、綠色債券和影響力投資25

生物多樣性信用: 生物多樣性信用是一種新興的金融工具,旨在透過動員私人投資於保育和恢復工作來彌補全球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26。它們是可驗證、可量化和可交易的金融工具,獎勵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積極成果27。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作用已獲得認可,全球超過一半的GDP(44兆美元)依賴於完整的生態系統26。生物多樣性信用的挑戰包括其複雜性和爭議性,使得大規模採用困難。與碳市場不同,由於指標具有地方特異性,建立一套適用於所有情況的單一指標更具挑戰性26。從商業角度來看,生物多樣性信用通常被視為慈善或非必要投資,因為其投資回報率微弱或不存在26。潛在解決方案包括建立高誠信度的市場,並輔以穩健的監測和驗證、明確的指導方針,以及將生物多樣性信用整合到混合模式中(例如,結合碳與生物多樣性效益的信用) 26

新興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雖然有望為自然領域解鎖私人資金,但在標準化和證明明確投資回報方面面臨重大障礙。這顯示投資者最初的參與可能透過混合模式或作為更廣泛的ESG策略的一部分,而非獨立的利潤驅動型投資。生物多樣性信用的引入26 預示著自然金融的新前沿,認識到生態系統的巨大經濟價值26。然而,資料來源突顯了關鍵挑戰:由於地方特異性,難以標準化指標26,以及將這些信用視為「慈善或非必要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微弱或不存在」的觀念26。這意味著,與更成熟的碳市場不同,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缺乏明確、普遍接受的財務激勵和穩健、可擴展的測量框架。對於投資者而言,這顯示目前對獨立生物多樣性信用的純利潤驅動型投資風險較高。更可行的初始切入點可能是透過混合融資、混合碳-生物多樣性模式,或作為旨在減輕自然相關風險和增強企業韌性的更廣泛ESG策略的一部分,而非直接的投機性投資以獲取財務回報。

表3:自然相關金融工具比較

工具  主要焦點 投資者
主要效益
主要挑戰/
風險
投資者相關性
自然解決方案(NbS) 生態系統恢復/保護以實現氣候/生物多樣性效益 降低風險,長期成本節約,協同效益 適應效益貨幣化差距,複雜性 廣泛的投資組合韌性,影響力投資
黃金標準認證專案 氣候減緩與永續發展的整體效益 增強透明度,可驗證的社會與環境影響 項目複雜性,需持續監測 影響力投資,數據驅動型估值
自然會計標準 自然資本估值與生態健康趨勢衡量 數據驅動型估值,綠色債券,影響力投資 衡量大規模自然影響的難度 數據驅動型估值,風險管理
生物多樣性信用 直接生物多樣性成果,保育與恢復 新興資產類別,解鎖自然資金 標準化,投資回報率不明確,複雜性 新興市場探索,混合模型,ESG策略補充

這份表格將幫助投資者區分各種自然相關的投資途徑,了解它們的具體特點,並評估哪些工具最符合其風險偏好、影響目標和投資期限。它為投資者提供了一份快速比較指南,以駕馭永續金融這一複雜且不斷發展的領域。

VI. 投資者可操作的見解與建議

本節將分析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建議,供成熟投資者參考。

策略性投資組合整合:超越孤立的ESG

投資者應倡導並優先考慮那些將氣候和自然策略整合為全面、整體方法的公司,而非將其視為獨立的倡議。會議紀要明確建議企業「將氣候和自然策略整合為一個全面的戰略,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後果和權衡」3。企業應從評估其組織對自然的影響和依賴性(雙重實質性評估)開始,並根據數據優先排序行動,科學基礎目標網絡(SBTN)現已為這些初步步驟提供驗證3。此外,經SBTi認證的目標被視為風險較低且更具前瞻性,能吸引「綠色投資」,降低財務風險,並提升市場估值28。超過7,000家公司已設定SBTi目標,投資者日益將其用於資本配置決策29。截至2024年10月,超過500個組織,包括管理著17.7兆美元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已承諾進行TNFD相關披露,將自然納入其決策過程,以滿足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需求30。TNFD的建議與TCFD保持一致,旨在鼓勵整合氣候和自然報告30

氣候與自然「整合解決方案」的重複強調,以及SBTi和TNFD等框架被領先企業和金融機構迅速採納,顯示了市場的普遍轉變。投資者若繼續孤立地評估氣候和自然風險,將錯失關鍵的相互依存關係和潛在的複合效應。透過要求並投資於那些展示整合策略並透過對齊框架(TCFD、TNFD)進行報告的公司,投資者正在使其投資組合在面對系統性環境風險時更具韌性,並從協同解決方案中解鎖新的長期價值創造途徑。這超越了簡單的ESG評分,轉向對企業價值的更複雜理解。

加強盡職調查:駕馭複雜性並確保誠信

投資者必須對碳和自然項目進行嚴格、多面向的盡職調查,將傳統財務分析與先進技術驗證和當地利害關係人參與相結合。自願碳市場過去因信用可信度問題而遭受挫折(市場萎縮61%),這突顯了對「更強驗證和問責制」的需求11。投資者應關注高誠信碳信用,其特點是強大的驗證、附加性、永久性和對漂綠的嚴格審查11。ICVCM核心碳原則是一個關鍵基準11。對於自然型項目,深入了解項目細節並與供應商和開發商合作以提高目標性至關重要3。成功的項目需要利用當地專業知識,量身定制激勵措施,並整合多重效益3。考慮碳保險產品並尋求多方對品質的看法,利用認證和信譽良好的評級32。主要企業買家現在要求對信用購買進行衛星驗證,預計到2027年,90%的自願碳市場交易將要求遠端感測驗證。人工智慧驅動的風險評估工具可以高準確度預測洩漏風險11

鑑於碳和自然市場的複雜性和過去的誠信問題,進行穩健、多面向的盡職調查——結合傳統財務分析與先進技術驗證(例如,衛星MRV)和當地利害關係人參與——對於投資者識別真正有影響力且風險降低的項目至關重要。漂綠的歷史問題和顯著的市場萎縮顯示,僅僅相信項目聲明是不夠的。衛星監測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的出現,為技術驗證提供了強大工具,將市場轉向「證明它」的心態。然而,會議紀要也強調了對於自然解決方案而言,「當地專業知識」和「量身定制激勵措施」的重要性,而肯亞的經驗則突顯了「社區利益分享」和「碳權」的關鍵性。這種全面的觀點意味著盡職調查不能僅限於技術或財務層面;它必須整合地方項目層面的社會和治理方面,以確保長期可行性、防止社會風險並保證真實影響。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更高的盡職調查標準,但也為識別真正高品質、風險降低的資產提供了更大的潛力。

參與和倡導:塑造永續金融的未來

投資者應積極與投資組合公司和政策制定者互動,以推動高誠信標準的採用,促進市場透明度,並加速綠色轉型。講者們呼籲建立清晰的框架和引人入勝的敘事,以鼓勵更多企業參與碳信用市場3。投資者是推動永續發展期望和影響企業行為的關鍵利害關係人群體1。他們的期望是企業設定SBTi目標的一個因素29。支持SBTi、TNFD和TCFD等倡議對於建立標準化報告和可信目標至關重要。這些框架使企業和金融機構能夠滿足監管機構、投資者和其他資本提供者日益增增長的信息需求3。投資者應倡導穩健的法規和財務披露框架3。他們還應鼓勵企業採用減排目標,並評估碳抵銷在其脫碳旅程中的作用17

積極的投資者參與,無論是與投資組合公司還是與政策制定者,對於塑造永續金融的未來、推動高誠信標準的採用以及營造有利於長期價值創造的環境至關重要。資料顯示,市場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深受政策清晰度、標準制定和企業行為的影響3。投資者不僅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他們被明確認定為「推動永續發展期望的關鍵利害關係人」1,並影響SBTi等關鍵框架的採用29。透過積極與企業就其脫碳路徑和自然策略進行互動,並倡導穩健的監管框架(例如,碳稅、明確的碳權、可互操作的市場),投資者可以直接為建立一個更透明、可信和流動的永續金融生態系統做出貢獻。這種積極主動的立場使投資者能夠減輕系統性風險,解鎖新機會,並確保其資本有助於真正永續的經濟,從而提升長期投資組合價值。

識別增長機會:鎖定高潛力部門和地區

投資者應尋找氣候與自然匯合以及區域政策進步所帶來的多元化增長機會,並對當地背景有細緻的理解。應關注具有高減排潛力的部門,例如馬來西亞的能源和重工業,這些部門是即將實施的碳稅的目標15。投資於提供超越碳效益的強大協同效益(包括生物多樣性和社會影響)的自然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日益受到投資者的需求 3。探索新興市場,例如生物多樣性信用,可能透過結合碳和生物多樣性效益的混合模式進行26。考慮具有支持性監管框架和高自然資本潛力的地區,例如印尼(廣闊的森林,與黃金標準的MRA)、肯亞(穩健的框架,社區利益分享)和東協地區(互操作性努力,3兆美元潛力)3

氣候與自然的匯合,加上區域政策的進步,正在為投資者創造多元化的增長機會,特別是在自然解決方案和新興的碳/生物多樣性市場中,這需要對當地背景和監管環境有細緻的理解。報告強調了「匯合危機」3,顯示整合氣候和自然解決方案是未來的趨勢。這自然為傳統碳抵銷之外的投資開闢了新途徑。NbS的巨大潛力3 與生物多樣性信用等新興市場26 相結合,代表了多元化的機會。至關重要的是,詳細的區域分析(馬來西亞、印尼、肯亞、東協)揭示了不同的政策環境、自然資本稟賦和市場成熟度3。例如,印尼的MRA18 和肯亞的社區利益分享20 提供了獨特的價值主張。這意味著投資者不應採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應對特定國家和地區進行細緻分析,以識別在不斷發展的永續金融格局中最有前景、最符合當地情況且風險最低的增長機會。

VII. 結論:整合永續投資的必要性

企業永續發展已從一項可自由裁量的、聲譽驅動的活動,根本性地轉變為一項關於實質風險管理、韌性建設和長期價值創造的策略要務。氣候和自然不作為的財務影響正日益清晰且可量化。

自願碳市場正經歷向更高誠信度、透明度和標準化的關鍵轉型。先進數位基礎設施(測量、報告與驗證系統、註冊系統)在建立信任和實現可擴展性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然與氣候之間內在聯繫的日益認識,以及自然作為一個獨立但相互關聯的投資前沿的崛起,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自然解決方案在提供氣候和社會經濟效益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同時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雖然新興,但前景光明。

投資者必須在其投資組合建構和盡職調查中採取整合氣候與自然的方法。積極與企業和政策制定者互動,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塑造穩健、高誠信永續金融生態系統的關鍵槓桿。

展望未來,綠色轉型不僅是環境上的必要,更是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那些能夠主動理解、適應並策略性投資於這個整合永續格局的投資者,將最有能力實現長期價值創造和市場領先地位。其必要性顯而易見:整合永續投資已不再是可選方案;它是金融的未來。

VIII. 後記

NbS 自然解方(Natural-based Solution)是此次會議的重點,相信我們「台灣小農種碳專案」,和能登、五常、池上的種碳專案提供自然解方的解方。

我們相信小農種碳利用作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二氧化碳,作為自然碳匯的原動力,透過植物及其生態環境的共生作用,產生更大的生物多樣化結果,促進長期固碳效果,這是解決地球到2050年人口100億的糧食與氣候危機最佳解方。

小農種碳不僅可以單獨執行,也可以與林業整合成林下經濟,也可以與牧業結合,甚至可以與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場域的農地、林地結合,發揮更大的匯合效益。以目前農業發展情況而言,前景是無可限量的。

引用的著作

  1. Reputational risk management in sustainability - A business perspective - PwC Luxembourg,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pwc.lu/en/pwcacademy/training-library/reputational-risk-management-sustainability.html
  2.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How Companies Are Creating Long-Term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schiller.edu/blog/corporate-sustainability-how-companies-are-creating-long-term-value/
  3. Jay Fang’s Meeting Memo.docx,https://1drv.ms/w/c/35d72467bc442a95/ERuCDoYdHtZFsNrqUp2mS2EBDGwzJK7Ju_qRC7N-L-inYw
  4. Climat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Defined | US EPA,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epa.gov/climateleadership/climate-risks-and-opportunities-defined
  5. Climate-nature scenario development for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naturefinance.net/wp-content/uploads/2024/11/ECB_PIK-Report-2024-FINAL.pdf
  6. Carbon credits and greenwashing: mistakes to avoid - Riverse,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riverse.io/blog/anti-greenwashing-guide-for-carbon-credits
  7. Navigating the Risks of Greenwashing in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isda.org/a/I9wgE/Navigating-the-Risks-of-Greenwashing-in-the-Voluntary-Carbon-Market.pdf
  8. Investing in Nature-based solutions is future-proof and reduces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wur.nl/en/show-longread/investing-in-nature-based-solutions-is-future-proof-and-reduces-financial-risks.htm
  9. France Launches Charter to Support Use of High-Integrity Carbon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esgtoday.com/france-launches-charter-to-support-use-of-high-integrity-carbon-credits/
  10. France Launches Corporate Charter for Paris-Aligned, High-Integrity Carbon Credit Use,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esgnews.com/france-launches-corporate-charter-for-paris-aligned-high-integrity-carbon-credit-use/
  11.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n Transition: A Look at 2025 Amid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orbify.com/blog/the-voluntary-carbon-market-in-transition-a-look-at-2025-amid-upheaval
  12. What Makes High-Quality Carbon Credits - Carbon Offset Guide,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offsetguide.org/high-quality-offsets/permanence/
  13. Carbon Market Transparency → Term,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energy.sustainability-directory.com/term/carbon-market-transparency/
  14. Modernising Carbon Markets Through CIWPs | ICVCM,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icvcm.org/continuous-improvement-work-programs/market-modernisation-transparency-oversight/
  15. Malaysia's Path to Sustainability Through Circular Economy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mgtc.gov.my/2024/12/malaysias-path-to-sustainability-through-circular-economy/
  16. Malaysia to introduce carbon tax in 2026, eyes green transition - DGB Group,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green.earth/news/malaysia-to-introduce-carbon-tax-in-2026-eyes-green-transition
  17. A Closer Look into Malaysia's First Carbon Auction by Bursa Carbon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azmilaw.com/insights/malaysia-first-carbon-auction-by-bursa-carbon-exchange/
  18. Indonesia Signs 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 with Gold Standard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ssek.com/blog/indonesia-signs-mutual-recognition-agreement-with-gold-standard-for-carbon-credits/
  19. Driving Carbon Integrity: Indonesia Formalizes MRA with Gold Standard | Fairatmos,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fairatmos.com/blog/driving-carbon-integrity-indonesia-formalizes-mra-with-gold-standard
  20. Unlocking the Carbon Economy: Comparative Pathways for Kenya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kilimokwanza.org/unlocking-the-carbon-economy-comparative-pathways-for-kenya-tanzania-and-uganda-in-global-carbon-markets/
  21. From fragmentation to integration: the road to ASEAN's first unified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energywatch.com.my/blog/2025/04/24/from-fragmentation-to-integration-the-road-to-aseans-first-unified-carbon-market/
  22. Scaling investment in NbS for ... -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itiative,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naturebasedsolutionsinitiative.org/news/scaling-investment-in-nbs-for-climate-resilient-infrastructure/
  23. What is a carbon credit worth? | GS,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goldstandard.org/news/what-is-a-carbon-credit-worth
  24. Intro to Accounting for Nature. A scientific standard to catalyse investment in natural capital.,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FB4Ur4BOw
  25. Five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Standards You Should Know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anthesisgroup.com/au/insights/five-natural-capital-accounting-standards/
  26. Building the Business Case for Biodiversity Credits: Hybrid financing solutions for scalable conservation,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iisd.org/articles/deep-dive/biodiversity-credits-nature-investment
  27. Biodiversity Credits | Financing for Nature -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initiatives.weforum.org/financing-for-nature/biodiversitycreditsinitiative
  28. 7 Key Reasons Why SBTi is Critical for Corporate Emissions ...,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cedars-digital.com/7-key-reasons-why-sbti-is-critical-for-corporate-emissions-management/
  29. Setting SBTi Targets is Good, but Far from Sufficient - Sustainalytics,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sustainalytics.com/esg-research/resource/investors-esg-blog/setting-sbti-targets-is-good--but-far-from-sufficient
  30. TNFD Adopters – TNFD,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tnfd.global/engage/tnfd-adopters/
  31. TNFD vs. TCFD: Comparing Nature & Climate Risk Reporting - Refinq,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refinq.com/blog/tnfd-vs-tcfd-nature-climate-risk-reporting-comparison
  32. Balancing risk and impact in the carbon market - Ceezer, 檢索日期:6月 7, 2025, https://www.ceezer.earth/insights/risk-impact-carbon-market

About Us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是1990年發起地球日,和1992年台灣環保團體參加地球高峰會後決定成立的基金會,推動綠色消費運動。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是因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環安、農安、食安而設立的營利機構,開發「努力小農 App」,並從事國際自願性減碳專案,幫助小農取得國際碳權認證,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Translate

網頁由Google自動翻譯內容不準確之處請多包涵